球迷有話兒:大球場就是「聖殿」般存在,難忘浩浩蕩蕩走上「加山」大斜路;氣氛絕頂,無跑道臨場感完勝!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球迷有話兒:大球場就是「聖殿」般存在,難忘浩浩蕩蕩走上「加山」大斜路;氣氛絕頂,無跑道臨場感完勝!

03.05.2024
梁俊棋潘曉彤、《明報》資料室,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二○○九年南華歷史性打入亞協盃四強,現場球迷氣勢如虹。(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世界盃亞洲外圍賽港隊主場迎戰烏茲別克的賽事,三月二十一日晚上舉行。賽事撞正七欖開賽前夕,矚目戲碼只好選址僅6,664座位的旺角大球場上演。當晚象徵滿座的紅旗高掛。一票難求下,不少港隊球迷只能搶到作客區位置,與為數不多的烏茲別克球迷同坐。記者開場前遇上三位穿著紅色球衣的港隊忠實球迷——Andy、阿培、Leo,他們碰巧正閒聊着香港大球場的改建。「梗係唔想啦,但你已經起咗啟德,又話一定要拆(大球場部分座位),一定會發生,無㗎喇喎?」

容納更多球迷 氣氛最好

好奇球迷們如何看大球場,Andy認為座位更多,可容納更多球迷。「睇番之前的數字,我們香港隊入場人數大部分六千幾人為最低消費,如果有大賽好似亞運、亞洲盃,一定更多人。放旺角場,一定有好多人入唔到來的。」Leo答道:「多啲人打氣,始終開心啲!」

聊起在大球場看過的難忘賽事,阿培提到去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港隊對戰土庫曼的一場,依然雀躍,「真係無想過咁橋,買到最前嗰排,近距離睇住啲球員跑來跑去,感覺是完全唔同㗎囉」,他形容球場與頭排非常接近,「個臨場感好正」,嘆增建跑道後,距離感必然影響觀賽體驗。

92
(右至左)球迷Leo、阿培及Andy

開場後,記者鄰座的球迷雖沒穿上港隊的紅色戰衣,卻不時指天疾呼「Hong Kong」,時而帶頭高歌,時而直呼球員名字大喊「好波」,忠實球迷無誤。名叫Bryan的他解釋入場撐港隊的微妙心態,說不是為了睇贏波,「烏茲別克球員幾腳扭過晒啦」,而是為氣氛。他認為大球場聲響效果更震撼,不確定是否環型結構所致。「就算得七、八千人,我覺得應聲過旺角場。」

球迷心中聖殿 大斜路添儀式感

這次受訪的球迷們皆認為香港大球場在本地球迷心中地位超然,Bryan形容恍如聖殿,與位於鬧市的旺角大球場不同,距離感製造期待。曾負笈英國的他,有時會到紐卡素聖占士公園球場看球賽,搭十五分鐘地鐵加半小時步程方能到達。「你需要『去』一個地方。你拍拖都不會求其落街食飯啦,都無feel。」他憶述每逢大型賽事,大批球迷會從地鐵站湧出,拐進開平道,一路行上去。丹麥餅店曾是球迷間的地標,很多人入場前會約在這裏集合,隨便買個包,便浩浩蕩蕩沿大斜路走上加路連山道,沿途吶喊助威。那段大斜路,Andy、阿培和Leo都走過,憶述經常在完場後沿路走回崇光百貨附近的麵店「醫肚」,「成班人會去那裏食麵,然後可能X吓場波。」

球迷Bryan
球迷Bryan

現在的舊 曾經的先進

一九九四年開始到新大球場看本地聯賽和盃賽的資深球迷Leo,評價球場三十多年,硬件沒改進過,「好多時有兩面幕都好正常,是不是真係做唔到呢?」他認為觀眾席的膠凳跟當年「新開」那時同一模樣。Bryan理智上卻理解大球場天生缺憾的尷尬,指因附近居民投訴噪音,演唱會難以舉行。「但全世界啲大球場都是用來搞演唱會,先賺到錢,營運到你才可以修繕,啲凳先唔使咁爛。」

港隊對戰烏茲別克的賽事終以0:2落敗。事後找上當晚躋身主場區的八十後資深球迷Jacky。他小時候已跟隨舅父到政府大球場(大球場前身)睇波,第一次入場便是看精工對南華。小學雞時期的他,也曾於舊大球場的跑道上賽跑,笑說跑道其實不太符合規格,「唔知是長了還是短了點的。我想灣仔運動場當初建造,就是為了想有一個水準(規格)比較正式的設施」。新大球場的膠凳,當年在他眼中卻是非常新鮮,「因為原本設施比較簡陋」,從前「好典型的舊式石凳」被換成膠凳,獨立座位可按需要劃位。新大球場的蓋幕亦為球迷造福不少,他記得舊大球場「有蓋位置得好少」,「有時曬或者西斜要曬住睇,下雨時大家走晒去有蓋的位。」

改建後,除了洗手間變得美輪美奐,觀眾席亦從碗狀變成三個分層,雖覺角度上改善了「少少」,他認為卻失卻了從前的「人性化」。「(以前)周圍建築物不高,如果爆棚時,我成日聽啲人講會爬到後面座山上睇。」不過他亦笑說:「而家都無咁墟冚啦。」

%e5%a4%a7%e7%90%83%e5%a0%b4%e8%a7%a3%e6%a7%8b%e7%9b%b4

缺中型球場 配套也關鍵

Leo說早前與身旁的Andy和阿培討論過,共識是港隊打國際賽使用萬五至二萬人的球場最為完美,因旺角場只有六千多個座位,好快爆棚,但大球場又很難坐滿。「啟德其實五萬,係開演唱會㗎咋。」Andy則認為多一個國際級的球場亦其實並無不可。「唔需要獨沽一味得一個,有多兩、三個,起碼我喜歡去這邊又得,那邊又得。」阿培認為保留香港大球場現狀是「說好香港故事」的一種方式:「大家會想起國際比賽一定在那裏搞,而且港島比較多外國人消費,有好多酒吧,都是在促進經濟。」

Leo則質疑改建目的,認為舊大球場當初增建座位、拆除跑道,今天卻又改回去,不明所以亦浪費公帑。說罷,Andy晦氣道:「你不如調晒去小西灣算啦。但小西灣又隔涉,但佢坐到萬二人。」說起小西灣運動場,Jacky認為它本來充當中型球場角色,但由於位置偏遠,附近沒地鐵站,「天生趕客」。「球迷睇一個球場,你睇外國,其實成件事的配套要做得好,可能有一、兩個地鐵站疏散,睇波的體驗好,人先會返轉頭的。」他說自己是死忠固然會「長睇」,但若希望每場都有「生客」,甚或吸引非球迷入場,必須考慮周邊配套。「其實我作為球迷呢,我不介意有人去湊熱鬧睇波的。我都想多啲人支持香港體育,你配套還是要考慮的。」

梁俊棋潘曉彤、《明報》資料室,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