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英文還是中文的片名,《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Ford v Ferrari)都令人想到兩間汽車生產公司的競爭。實際上,這部人物傳記片(biopic),是關於兩個男人的浪漫。
兩個男人,一個是麥迪文(Matt Damon)飾演的美國人卡羅雪比(Carroll Shelby),另一個是基斯頓比爾(Christian Bale)飾演的英國人健邁斯(Ken Miles)。他們的關係,就像伯樂與千里馬,雖然「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在本片中,伯樂與千里馬無分軒輊,同樣重要。
《極速傳奇》裏,卡羅雪比曾勝出1959年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可是他因心臟病無法再擔任車手,於是轉行成為汽車設計和製造商。健邁斯是頂級車手和汽車專家,可是他的汽車修理公司根本無利可圖。他們因為一個機會,一拍即合。
在六十年代初,褔特公司憑着工業化、標準化、大量生產和消費的褔特主義(Fordism),無往而不利,但也面對嬰兒潮新時代的轉型樽頸位。高層打算收購意大利跑車製造商法拉利,但褔特與法拉利雙方不歡而散,恩佐法拉利還出言不遜,奚落亨利褔特二世。結果就是,褔特不計成本,誓要在賽車場上,報法拉利的一箭之仇,於是,卡羅雪比被褔特招攬至旗下,擔任總軍師。
人物傳記片的主要特色,就是個人才能與外在社會的矛盾衝突。褔特公司是大企業,寡頭操控、重重官僚架構、搞公關面子工程,都是大公司的必然特色,但卡羅雪比與健邁斯關心的只是車,他們有才能令車走得更快,他們也有實力在賽車比賽中獲勝。
問題就是,褔特公司行政高層李奧畢比(Leo Beebe)有他獨斷的外行念頭,揸住雞毛當令箭,他對健邁斯尤其充滿傲慢與偏見。於是,電影的重心不再是「褔特決戰法拉利」的有錢佬二元對立,而是李奧畢比、卡羅雪比與健邁斯的三人關係:李奧畢比對卡羅雪比,是領導權力之爭;李奧畢比對健邁斯,是以上壓下的骯髒政治手段;卡羅雪比與健邁斯之間,是兩個男人的浪漫。
所謂男人之間的浪漫,是兩個男人的惺惺相惜。他們知道對方的才能,有相同的旨趣追求,也全心相信對方。由於李奧畢比使橫手,令一對真心兄弟的信任出現裂縫時,他們像大孩子般在街頭打一場,又言歸於好。
這就是Bromance。
卡羅雪比與健邁斯的兄弟情誼,不涉及肉體和金錢等利害關係,完全是精神上的相通,所以外在社會的仇恨衝突、公司盈利、辦公室政治等等,都是俗氣的,而兄弟一心尋求境界的提升,這就關乎車與人的關係了。
車是機器,是物質,只有用途,本身沒有境界可言。但車加上速度,就是境界,車手追求速度的提升,不斷push the boundaries,突破車速的局限,機器成為了內在精神的外在延伸。事實上,電影中的卡羅雪比與健邁斯,以言辭透露這種速度的境界,當車達到極高速,人就感到像漂浮一樣,外邊一切事物變得緩慢。這種對於極限的追求,不只是車速的數位,而是一種生命境界,又當境界到了極致,人的生命就「如飛蛾之赴火,豈焚身之可吝」。
《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導演占士曼高(James Mangold)以執導兩部狼人(The Wolverine)超級英雄電影聞名,也拍攝過Johnny Cash的人物傳記片《弦途有你》(Walk the Line)。《極速傳奇》回歸到人物傳記的世界,影片長達兩個半小時,但由於故事內容叙事流暢,角色關係感情豐富,觀眾並不感到影片很長。再加上,基斯頓比爾的影帝級演出,令人想到同樣是刻劃兄弟情誼和個人理想的《擊情手足》(The Fighter),《擊情手足》當年曾為他帶來許多獎項。我想如果基斯頓比爾轉戰男配角,相信會在不少電影獎的競逐中,大有斬獲。
作者簡介
鄭政恆,文化評論人。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三本。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