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十月十日) 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本年度主題為「Mental Health at Work (職場精神健康)」。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截至二〇一九年,全球有百分之十五的勞動人口患有精神疾病,這些人士長期處於惡劣的工作環境,包括遭受歧視或不平等待遇、工作量過大及不安全的工作環境,均會對精神健康會構成嚴重風險。
世界心理衛生聯盟主席Tsuyoshi Akiyama表示,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工作能夠成為生計、人生目標以及快樂的來源。然而,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説,工作遠遠沒有發揮到其效能,不但無法改善我們的生活,甚或讓我們過度痛苦,損害精神健康。他說,成年人花在工作的時間比起其他活動還要多,因此「優先關注職場精神健康應由此刻做起」。
他又指,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憂鬱症或焦慮症,在全球的職場甚為普遍。受情緒問題困擾的員工,整體表現都會受影響。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若不加以適切治療,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一兆美元。
根據世衛的資料,全球有六成人口為在職人士,平均投放六成的時間於工作之中,全球更有一半以上的勞動人口在非正規經濟部門工作,意即他們的工作並未收到健康或安全的保障。這些人士長期身處不安全的工作環境,工時長,有些更無法獲得社會的財政保障,因而對精神健康亦會有所影響。
談及職場精神健康,不能只靠單方面的努力,世衛指,政府、僱主以及工會代表應互相協作,建立更健康的職場環境。預防勝於治療,對於精神健康來説,亦是同樣的道理。世衛建議,僱主可以透過提供彈性工作安排,制定一套處理職場暴力的措施,以減低員工的精神壓力。
亞洲精神藥理協會於二〇二二年向情緒病患者、市民及醫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逾六成的患者不願向工作夥伴透露自己患有情緒病,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因病情而被辭退、降職、調職等。調查亦指出,有逾八成的醫生認為,歧視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病情。對於面臨精神問題的員工,僱主應如何處理?
世衛指,情緒病患者有權充分且公平地參與工作,僱主若能在工作環境中提供適切支援,例如提供彈性的工作時數、給予額外的時間完成工作、定時面談等,便能幫助他們走上康復之路。如果員工因心理健康狀況缺勤,公司可訂立分階段重返工作崗位的計劃,協助他們一步步找回工作的信心。
「職場四宗罪」
作為「打工仔」的你,又應怎樣幫助自己建立更健康的工作模式?世衛建議,員工應提高自己對於精神健康的意識,定期留意心理健康上的變化,學習處理壓力。世衛更強調「遭遇歧視(discrimination)」、「工作不受保障(Job insecurity)」、「工作環境危險(Unsafe conditions)」及「工作量過大(Work overload)」不僅僅是職場上的問題,更是精神健康的危機。因此,若然發現自己難以處理工作上的問題,應向同事、朋友或輔導員尋求協助。
為何提倡職場心理健康如此重要?世界心理衛生聯盟主席Tsuyoshi Akiyama如此寫道:「宣傳職場心理健康,制定適當的政策,才能讓員工的潛力得以發揮,創造令人茁壯成長的職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