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復村十一年(二之一) 社區實驗 推動鄉郊經濟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荔枝窩復村十一年(二之一) 社區實驗 推動鄉郊經濟

02.07.2024
圖片由創不同團隊提供
01%e5%a4%a7

「鄉郊復育」近年走進公眾視野,讓人認知新界發展並不只有興建新市鎮一途─把荒村和農地重新注入生命,轉型鄉村社區經濟,建立常住人口,能夠保留重要的生態和文化資產,並為城市提供基礎資源(如農產漁產),達至城鄉共生。

譬如有三百年歷史的荔枝窩,是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推介下的「香港鄉郊復育模範」。它曾是聚居數百人的客家族羣,世代稻米耕作,及至六十年代,當地陸續有村民棄耕、遷徙到市區或海外謀生;到七十年代,周邊的山頭被劃為船灣郊野公園,無車路抵達亦船班疏落,使荔枝窩被隔離,最後一位村民在九十年代搬離。

有見古村日益荒涼,二○一三年,一些學者、專家和志願組織,紛紛走到當地進行復育和研究,將客家建築羣復修,進行水稻復耕,實踐鄉郊社區營造。至今天,荔枝窩由杳無一人的荒村,變成至少有數戶常住人口、有小店與民宿的小社區;二○二○年更取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復村十一年,荔枝窩從沉睡中甦醒;接下來,將要迎來甚麼挑戰?

開放旅遊 遊客不增反減

 

上年九月,一班來自「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的共創成員,開始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密集式地跑到荔枝窩進行田野考察。他們把故事收集、撰寫、梳理後,發現了一個重要議題:「這條村如何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原來,他們注意到,以往進駐到荔枝窩的大小復育項目陸續「功成身退」,這鄉村小社區正在踏出第一步,獨立維持運作,自給自足。

與此同時,隨着《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推動新界東北旅遊,沙頭角禁區開放給予公眾遊人登記出入,前往荔枝窩的交通更方便,由以往一條船路航線增至三條;以往船班一周只兩天開出,現在每天均有航線抵達荔枝窩。

「開放旅遊會為當地帶來甚麼影響?」團隊提出了另一個疑問。為此,成員關韻姿(Frances)記錄了村內不同持份者的想法。

小店老闆:「本地旅客除了走馬看花,真正去了解鄉村的不多。」

文化保育項目經理:「我較關心開放旅遊與環境保護兩者如何取得平衡。」

農夫:「希望這片土地繼續被更多人尊重、感恩與祝福。」

遊客:「客家菜好食,但村中沒有『打卡』位置,沒太多興致再次到訪。」

團隊以「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一個視覺化的思考工具,梳理遊客的類別和行為,例如行山客逗留當地的時間不多;長者遊客較少消費;也有一些遊客會擅闖村民的家居拍照;或留下大量垃圾等。

他們參考疫情時的遊客量,「平日有四、五十人進村;假日更有數百人」,最初擔心開放旅遊之後,荔枝窩未必有足夠的承載力應付增長的遊客量;其後,再與村民進一步訪談,才發現疫情過後,香港解除封關,遊客轉移到海外旅行,到訪荔枝窩的人不增反減。

「小店老闆說,生意下跌得好厲害。」另一成員蘇冠峯(Jerry)說。

現時該村有八間小店,有售賣咖啡甜點、客家菜和傳統小吃,又有復耕農夫的加工農產品。Jerry表示,荔枝窩村內有兩批居民,一批是從外國回流的舊村民,他們已打拚一輩子,回村主要為重建家園,在村內經營小店,是為了一點細藝,支撐日常生活的經濟需要;「另一批是新村民,他們希望以另一種生活模式去體驗人生,透過過往的復耕基金或者計劃搬入荔枝窩,住了五年或以上。」Jerry說,隨着復育項目的資助完結,新村民較常思考長遠的生計發展。

團隊成員蘇冠峰向遊客講解康樂棋玩法。
團隊成員蘇冠峰向遊客講解康樂棋玩法。

康樂棋實驗 鼓勵遊客光顧小店

荔枝窩正面對的挑戰,是新村民需要做到自給自足,否則難以留在村內生活,令荔枝窩的長住人口流失。

「鄉郊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靠外來資助。我們覺得要想一些方法,吸引遊客,促進消費;或者有效推銷村民的農產品,令他們賺取生活所需。」創不同協作經理區婉柔(Hermion)說。

團隊亦參考外地的復育例子,例如台灣池上鄉發展出以全鄉為範圍的池上米認證,重塑品牌(Rebranding)以帶來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甚至將主要產業稻米的部分收益轉變成可以讓所有鄉民共享的文化╱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要以產業的角度去思考,建立自給自足的經濟循環。」Hermion說。

於是,團隊構思了一個社區創新實驗,嘗試從推動鄉郊經濟的角度出發,設計以荔枝窩為藍本的康樂棋,作為觀光紀念品。「理念是以一條村的整體去思考荔枝窩的產業和品牌重塑。」Hermion說。

參照荔枝窩真實商舖和場景的康樂棋
參照荔枝窩真實商舖和場景的康樂棋

這一副「荔枝窩特色」的康樂棋,棋盤參照了真實的商舖和場景而繪畫,並以傳統客家人形象設計棋子角色,玩法則以鼓勵遊客作出正面的行為而設計,例如「於鄉村花園的『灶』、『坊』休息,暫停一次」、「友善對待村狗,升至99」、「亂掉垃圾,罰停兩次」。

對於這個實驗,新舊兩批村民都認為值得一試。團隊於是在村內設下一個三米乘五米的大棋盤,讓遊客前來試玩,同時派發一個正常大小的棋盤,但遊客需要光顧不同小店換領棋子,才能集齊完整一副康樂棋,從而鼓勵他們多在村內消費,與跟村民溝通。

結果顯示,不少遊客均表示喜歡康樂棋的設計,專誠幫襯小店換領棋子;也有遊客覺得「加深了對荔枝窩認識,希望再次到訪。」

一個康樂棋的社區實驗,小試牛刀,卻提示了荔枝窩的未來方向。「長遠而言,不能單靠政府的保育資助,反而更需要有一個創新市場推廣人員或storyteller的同行者角色,協助鄉村建立產業,形成循環,吸引更多年輕人到荔枝窩生活。」Hermion說。團隊曾考慮把康樂棋的概念延伸下去,例如繼續於村內派發棋盤,鼓勵遊客光顧不同小店換領棋子;或把康樂棋帶到市區,吸引城市人到荔枝窩旅遊,但由於不同村民對未來如何發展鄉村經濟的想像不一,團隊正在研究各種的可能性。

團隊在村內設下一個三米乘五米的大棋盤進行實驗
團隊在村內設下一個三米乘五米的大棋盤進行實驗

共享鄉郊資訊

「共享」的優點是將資源最大利用化。「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Ruralcommon.hk 是一個共享平台,由創不同協作主辦,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和鄉郊保育辦公室贊助。自二○二一年起,項目招募來自不同界別的共創成員,為慶春約及鄰近鄉村進行田野考察,整合資訊、研究和村落故事,方便公眾瀏覽鄉郊資源,跟進保育進展。

「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的共創團隊,整合荔枝窩的故事,構思解決問題的實驗。
「村里故事:鄉郊保育及創新互動平台」的共創團隊,整合荔枝窩的故事,構思解決問題的實驗。
圖片由創不同團隊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