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種】最後一粒鶴藪白種子消失 誰來留住本地種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農業

【香港有種】最後一粒鶴藪白種子消失 誰來留住本地種

cover1

「葉子墨綠色,皺皺地,葉柄潔白,形狀似匙羹,上身細, 下身肥大。」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主任陳兆麟流露出回味無窮的神態。他上小學時,媽媽炒的一碟白菜的味道,至今念念不忘。「入口真的又腍又甜!阿媽說這叫鶴藪白。」

陳兆麟從日本、台灣、 澳洲等地引進適合香港 種植的品種,推廣給本 地有機農戶,希望形成新的香港品牌。圖為他在視察蜜瓜生長狀況。
陳兆麟從日本、台灣、 澳洲等地引進適合香港 種植的品種,推廣給本 地有機農戶,希望形成新的香港品牌。圖為他在視察蜜瓜生長狀況。

六十年代初,粉嶺鶴藪村民鄧觀友在兩造水稻之間種菜,成為村中最早開始種菜的人之一。他初時買「江門白」的菜種回來種,愈種愈靚,年年精心留種。每次收成時,菜販、酒樓趨之若鶩。

鄧觀友培育出與眾不同的鶴藪白後, 將種子分給同村兄弟。隨後,種子流出了鄧家,流到村外,更隨着種子商流到中國和海外。

聽說一旦離開鶴藪村,白菜彷彿就走味了。鶴藪村種的白菜為什麼與眾不同呢?陳兆麟分析:除了當年農夫耕種有方,這與風土條件密不可分。「鶴藪的水質特別靚,含礦物質,四面環山,溫差較 大,重要的是,村民先種禾再種白菜,輪耕令泥土肥力十足,種出來的白菜也就特別甜。」

鶴藪白的全盛期在七、八十年代。鶴藪村家家戶戶都種白菜,價錢比其他菜動輒貴一倍!還未收成就被餐廳酒樓訂下, 菜販親自到村裏「搶購」。「當年很多人行山入村裏買白菜!」

4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經濟轉型, 城市膨脹,鶴藪的村民逐漸棄耕,農夫老的老,轉行的轉行,田地日漸荒蕪了。

隨着最後一粒鶴藪白種子消失在大家視線中,這令人嘖嘖稱奇的香港名菜從此成為傳說。

曾有鶴藪村民在舊屋找到一瓶三十年前的鶴藪白種子,嘗試播種施肥。可惜, 種子再也無法發芽了。

2004年,漁護署大龍實驗農場與香港種子商會合作,從巿面流傳的種子中篩選出兩款最接近原種的「疑似」鶴藪白種子向農友推薦。雖然農友千方百計要種回優質鶴藪白,但卻難復當年盛況。「因為沒有以前品種的標準本作核對,難以斷定是否原種!」陳兆麟坦言。

漁護署近年篩選出來的最接近鶴藪白菜的品種 (圖片漁護署提供)
漁護署近年篩選出來的最接近鶴藪白菜的品種
(圖片漁護署提供)

「一個品種需要漫長的時間來篩選,現在還想保存以前的品種,已經遲了四十年啦!香港沒有農業研究學府,全靠坊間的資深農民和有心人。」令他感慨的是,從六十到七十年代,香港的蔬菜輝煌期出現了很多出色品種,皆因農業式微、農地減少、留種技術失傳而絕種了。

「真的遲了,追不回來啦。只好抓緊時間,取之香港、用之香港。不斷延續現有優質品種的生命力,現有的品種才不會再次絕迹。」

本地留種計劃舉步維艱

所謂的有機耕種,種子亦必須「有機」,百分百有機繁殖,才是有機耕種的精神。

陳兆麟指出:香港農地少,農民不太願意特意騰地出來留種。留種的田,要等作物熟到變黃變枯變乾,不能拿來生產。這關係到經濟收益,是很現實的問題。因此,留種需要一些助力。

2011年3月,漁護署聯同菜聯社、綠田園基金、本地育種專家以及多個農業相關的民間團體聚首一堂,商討出一項「本地有機種子留種計劃」,還達成了共識:自行留種,方能逐漸形成本地的有機地方種。

參選的五個品種的白豆角(圖片由漁護署提供)
參選的五個品種的白豆角(圖片由漁護署提供)

首輪計劃,大家選擇了自花繁殖、不太容易雜交的本地品種白豆角。經過一番徵集,共有五個種子樣本作為「入選佳麗」。

7月播種,工作小組一直記錄「佳麗們」的田間表現。

播種七天後,發芽了。 一個月左右,開花了。 五十五天,便有了收成。

9月,經過專家評委現場試食打分, 農友提供的四號自留種子和育種專家謝天佑提供的三號種子,不相伯仲。

田間表現,難分勝負。(圖片由漁護署提供)
田間表現,難分勝負。(圖片由漁護署提供)

「四號較為軟身,而三號豆身又直又硬。夏天多風雨,硬身更能抵抗得住。發芽率高且植株同步,顏色、粗幼、長度均勻。」最終,三號摘冠,成為此計劃的「頭號種子」,日後將託付給本地農夫推廣。

今年6月,留種計劃的新主角輪到番茄了──「非第一代交配種半停心型的中型番茄。」

可惜千呼萬喚之下,幾乎無農友「交功課」。過了截止日期,綠田園基金總幹事劉婉儀說:「暫時只有我交了種子呢,可能過往大家已經習慣買番茄種子,自己留的已經很少了,且很多農民種的都是第一代交配種(F1)。」

有機耕種  農業重生的機遇

根據漁護署提供的數據,本港約有四百個有機農場,截至今年6 月加入漁護署有機耕作支援服務的農場數目有193個,獲認證的有機農場有99個。截至2012年4月,本港自願登記的蔬菜農場則為1,860 個。

1970年代,本地蔬菜佔蔬菜消耗總量30%;時至今日,本地蔬菜只佔不到3%。

全港每日有機蔬菜供應量為五、六噸,而每日蔬菜需求總量為 1,800噸,當中六十噸為本地蔬菜。

19

「本地有機菜供不應求。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引起公眾關注,香港市民每天都為三餐而變得小心翼翼。為求健康安全,很多人轉購有機產品。愈來愈多農友願意轉為有機耕作,亦有很多年輕人和專業人士轉職做有機農夫了。」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任黃煥忠估計,香港有機菜至少還有十倍增長空間!他說,最新進行的香港有機食品消費行為研究顯示,香港經常購買有機消費羣約29%,而當中有3%會每天都購買有機食品,為2008年同類調查的三倍。

「大嶼山的水口菠蘿在六十年代是很出名的。消失了這麼多年, 現在村民要恢復種菠蘿了!一種就是十萬個!」香港有機認證中心的負責人曾贊安說,這三年,本地有機農業突然興旺起來,粉嶺、離島 有過百幅農地正計劃恢復,「港媽」團購有機菜……「市民意識到要買好的東西,真的東西,誰都不想最後五年插滿喉管過日子!」 他的園藝農場,佔地四十萬呎,有數百個家庭在這裏租田。「新會員在 waiting list中要排八個月後了!」

「香港農業跟內地硬撼必定輸,勞力、土地、產量都比不上人家。只能走優質產品路線,培養出新一代的港產菜。」陳兆麟說。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農業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