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啡(上):首批荔枝窩咖啡掛耳包順利誕生!不喝咖啡的咖啡農 如何用五年時間成功培育咖啡樹?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港產.啡(上):首批荔枝窩咖啡掛耳包順利誕生!不喝咖啡的咖啡農 如何用五年時間成功培育咖啡樹?

d210130joyce-63

最近數月,讓香港咖啡迷振奮不已的話題,相信一定是「原來香港都能種出本土咖啡?」

這次說的,可不是零散種在後花園的咖啡樹苗,而是香港北區客家老村荔枝窩,有農人用上五年時間實驗試種,成功培育出五百棵咖啡果樹;而這季度的收成,經本地咖啡職人烘焙後,做成大眾爭相試喝的方便掛耳包。

好消息是,我們終於能捨遠求近,不用冒險遠赴非洲產國,便能喝到一杯從種子到杯子(From Seed to Cup)的好咖啡。

但對心繫咖啡發展的我,其實更想知道:「香港咖啡,能否在世界舞台上有立錐之地?」

荔枝窩是新界東北的傳統客家圍村,位置偏遠而荒蕪。最方便的抵達途徑,便是從馬料水碼頭搭街渡至荔枝窩碼頭,唯現時只有周末各一班往返航班。
荔枝窩是新界東北的傳統客家圍村,位置偏遠而荒蕪。最方便的抵達途徑,便是從馬料水碼頭搭街渡至荔枝窩碼頭,唯現時只有周末各一班往返航班。
「我跟你說,我原本就沒有很喜歡喝咖啡!」遠離市區的客家村落荔枝窩,近來每逢周末總是特別熱鬧。主力負責栽種計劃的戚曉麗(Katie),這天村口咖啡店不遠處的閣樓天台,在用心料理着最後一批收成時,率直地拋出這句話。
現時負責打理荔枝窩大部分咖啡樹的戚曉麗(Katie),是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策動永續發展坊高級項目經理。為了復村,她決意發起復耕,並因此與咖啡結緣。
現時負責打理荔枝窩大部分咖啡樹的戚曉麗(Katie),是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策動永續發展坊高級項目經理。為了復村,她決意發起復耕,並因此與咖啡結緣。

確實,當Katie在七年前開始荔枝窩活化計劃時,起初只想過順應梯田地勢,種植稻米,並沒有將咖啡豆放進藍圖之中—縱使現在計劃獲得很好的迴響,年輕人都願意敵過睡意,周末清晨來到馬料水碼頭,乘搭兩小時渡輪,然後甫下船即直奔村落唯一的咖啡店,待安心帶走每人限買一份的咖啡掛耳包後,才探索周邊的文化館、空心樹和農場;坐船回程時,心裏更滿是期盼:「秋天再訪之時,能不能喝到香港首支的藝妓咖啡呢?」

為了一嘗荔枝窩咖啡,很多人一下船都先到村口前的FOO's Cafe。
為了一嘗荔枝窩咖啡,很多人一下船都先到村口前的FOO’s Cafe喝咖啡。

「你可曾擔心種植失敗?畢竟香港不是熱帶城市,海拔也低(即四百公尺以下),咖啡也許談不上精品級別;加上香港常遇颱風,咖啡樹容易連根拔起……」我擔憂地問這位不太喝咖啡的咖啡農。

「開始時有,但現在我一點也不擔心。」Katie想了一想,然後堅定地回答,毫無猶豫。

摸石過河 由門外漢至逐漸迷上

在她的獨力照料下,五百棵樹苗在五年間茁壯成長,今年終有收成,長出豔紅飽滿的咖啡果。但回想過程不算順遂。她很清楚記得,二○一七年時種稻米計劃走進瓶頸位,那時合作夥伴綠田園基金便建議,將「主題作物」改為咖啡豆。團體眾人立刻四處張羅,從雲南、印尼、台灣、巴拿馬,還有本地嘉道理農場,找來各種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樹苗,包括鐵比卡(Typica)、紅波旁(Red Bourbon)、黃波旁(Yellow Bourbon)、卡杜拉(Caturra)、提摩混種(Timor Hybrid)、藝妓(Geisha)等,轉軚投入試種計劃。

+1

但過程就好比摸石過河。可知香港現存栽種咖啡樹的資料寥寥無幾,即使最早的香港種植咖啡的歷史能追溯至一八八○年─翻閱饒玖才所著的《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有一個從南美巴西歸國的華僑,帶了一批咖啡種子回來,除了大部分在其故鄉海南島種植外,其餘的打算在香港試植。他在掃桿埔後面土名蛇頭嶺之崗,批得一塊山坡地作此用途」。只是,「咖啡雖然在苗圃生長良好,但移植到山上則生長欠佳,最終放棄。」「該處便留下了咖啡園(Coffee Gardens,或Kafi Un)的地名。」可知嘉道理農場亦曾試種咖啡樹,唯資料紀錄不完整,結果也不算理想。「大概那邊種得疏落,枝幹也纖弱。著名台灣咖啡老師韓懷宗亦曾觀看推測,嘉道理農場的咖啡苗應屬提摩混種。」

堅持 順應自然的林蔭作法

小小豆子蘊藏的大學問,是讓她這個「非咖啡迷」沉迷的魅力。她曾遠赴印尼咖啡莊園考察,也巨細靡遺地搜集數據,計算溫度、風向、日照等帶來的總體影響。Katie形容現時種的屬「林蔭咖啡」:咖啡矮樹依傍着原有沉香樹生長,農林間作,是一種實踐永續農業的方法。「樹長得高大,把苗種在旁,不但像進了避風塘,避免被颱風吹歪,也能阻擋陽光直射,營造類似高海拔的生長環境。」這是她一直堅持的想法,「咖啡的味道,其實正反映土地的模樣。我們當然要順應和尊重大自然。」

咖啡掛耳包//去年秋冬採收的荔枝窩咖啡,分別做成四款掛耳包,讓大眾能以簡單而直接的方式,感受香港咖啡豆的風味。($40/包)
咖啡掛耳包//去年秋冬採收的荔枝窩咖啡,分別做成四款掛耳包,讓大眾能以簡單而直接的方式,感受香港咖啡豆的風味。($40/包)

「就是粒粒皆辛苦啊!」Katie比喻着種米和種咖啡的共通處。但天道酬勤,當首批微量產的「荔枝窩咖啡」消息傳出後,村落原居民如黃群英,在自家農地種薑黃以外,也堅定試種咖啡的決心;另一處亦有種植的粉嶺老農田有機農場(O Farm),全職咖啡農沈海鵬(Mike)亦急起直追,希望做出更好的咖啡來。而當她提到,外人對荔枝窩的歷史和生態開始萌生濃厚興趣時,我注意到她的神情最是喜悅。

而對咖啡迷而言,大家最關心的想必是荔枝窩咖啡「能晉身精品咖啡(80分以上)之列嗎?」、「有什麼有趣的水果風味?」等等。

這時候,後製處理法及烘焙便至為關鍵—奠定它往後能否在國際舞台上爭香鬥醇。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