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全球有兩場仗開打。一場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弄得生靈塗炭,望早日和平收場。另一戰場覆遍全世界,聯合國甚至為它召開部長級會議,議決要在兩年內商訂出首條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公約。
這場仗,打的是塑膠污染。
說是仗,毫不誇張,一來是老掉牙的理由:塑膠污染已全方位滲透海陸空、極地、甚至飲用水,再不執起管制之矛,恐怕演成繼氣候變化後,人類的另一致命宿敵。
二來,縱使聯合國環境大會三月二日通過,要以兩年為期祭出「有牙力」的法規,但過程中必須擺平不同的既得利益團體和國家,特別是財雄勢大的石油、石化、塑料產業等,預期會在源頭減塑上力加阻撓。
這些既得利益者嘴巴都說支持規管塑膠污染,但語音未落,總會緊接着「但書」。國際通訊社路透社披露,過去一年,埃克森美孚、蜆殼石油、陶氏化工幾間國際大企業均透過代理人不斷游說美國官員,希望他們在聯合國會議發揮影響力,把塑膠污染議題導航到「關注廢物收集、回收和發展再生廢物燃料技術」等層面。
非說「廢物收集」、「回收」不重要,但顯然屬末端處理思維。就回收而言,把回收品放到棕色回收箱,以為是「魔術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可不是呢。目前全球塑膠的平均回收率僅一成,即使成功再造回收物,成果往往只是降級產品,效益有多大,不辯自明。
企業熱衷於末端處理,說穿了,就是報導所言:「這些領域,並不會影響這些巨企的生意業務」。世人面對的塑膠污染挑戰,是開大水龍頭的大規模生產,而且側重用完即棄的「短命膠」。只顧末端處理旳話,實在無法治本。
石油和石化產業預計,全球塑料產量將在二十年內翻一番。在氣候變化壓力下,化石燃料將逐步退場,石化產業結構必須改弦更張,把塑料利潤變作關鍵的增長點。如此說來,大家便不難明白既得利益者何以擔心聯合國公約—倘若新方案在源頭減塑上重槌出擊,譬如比照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做法,為塑膠生產設定上限,將直接衝擊巨企們的荷包。
也因此,這些產業不惜工本游說,特別是向美國政府落嘴頭。為什麼是美國?因為山姆大叔不但有牙力,更有全球最大的塑料聚合物製造商,而美國人均產生的塑膠垃圾也量冠全球。倘若得美國當局支持,尤如在前哨戰中搶到灘頭。
美國化學理事會(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ACC))一直是石化及塑膠產業的「游說代理人」,代表作包括發功影響美國的《拯救我們的海洋法案 2.0》(Save Our Seas Act 2.0)。這條二○二○年十二月在美國國會討論通過的法例,原意是保護海洋免受塑料垃圾侵害,但法案並沒規範石化及塑膠行業,反而呼籲政府對回收、循環再造和製造危害較小的產品進行更多研究。
路透社披露,ACC 在串連產業組成 “Business for Plastic Pollution Action”,計劃每月舉行會議,並向政府分享政策「建言」,特別強調塑料的好,以圖轉移視線,避免政府在源頭減塑上著墨。
你可能會說,石化、塑膠產業也要生存,現在被要脅打爛飯碗,拼生盡死也很自然。但與其說反對塑膠,不如說我不同意肆無忌憚地生產「短命膠」;而這些用完即棄的塑料,約佔塑料製品的三成半到四成,對生態遺害至深。或許,業者更該回頭是岸,把用來遊說的資源投放來研發可重複使用的塑料製品和包裝,方才是生路。
但顯然這些都不是產業在這階段聽得進去的話—管制塑膠污染的對陣戰鼓正在隆隆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