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康街的王慶富似乎有點分身不暇。品墨良行在永康街一帶現在有兩家分店,一家是以紙為核心的文具雜貨店形式,另一家則索性是賣紙的,他不是在兩家店裏,就是在兩家店的途上。這天,他倒是在煩惱稍後時間與香港來客的見面安排。2014年,他主理的晒日子企劃,榮獲了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這計劃至今仍在滋長,而面對香港來的朋友,他思考的是到底要怎樣呈現他正在經營的工作呢?把一個故事說好,那似乎是王慶富的職業本能,畢竟他就是一名設計師,或者更精準的說,他是一名仍眷戀紙張的設計師。
容器決定觀念
香港的來客,正是DFA亞洲設計台灣團的團友,他們多數也是與設計有關但不是直接從事設計的業界人士。他們來到台灣到底想了解什麼呢?自2014年奪獎後,他又應該怎樣講述得獎企劃的發展及延伸?用紙去講述這故事可能是一個最好的角度,晒日子本來就是一個用紙的企劃,而正在拓展規模的品墨良行仍如是,紙是容器,但更重要的是紙上的內容。
「我是比較老派的設計師。」王慶富說,「就算是見客戶時,我也經常是用紙本呈現的。」從事設計行業多年,在工作室也積存了大量紙張,他卻想到,自己有時想用什麼紙去試驗時,一時間也找不到合適的紙,於是便有了品墨良行的概念:一個紙的實驗室。「開始時也是為了方便自己吧。做設計師有好處就是比較容易接觸到不同的紙張,但也不是每種紙也有的。而如果你只是學生或普通人,那就更難接觸到不同的紙張了。」
不同的紙,呈現出來的作品可以完全不同,你對紙的概念闊度,其實會影響了你的想像力。對希望用紙來創作的人來說,品墨良行就是一個紙的實驗室,在這裏你可以逐張購買不同的紙材,甚至在那裏印刷以及釘裝。
「在台灣沒有這種紙張零售的店。我不知道香港是否一樣,但在台灣,要麼就是在文具店買所謂的美術紙,那不是用作印刷的。要麼就是在紙行大量買紙。」王慶富的品墨良行,其實就是希望填補這空缺。
理想主義者的實踐
那是怎樣的空缺呢?商業社會運作自有其原因,每張紙只售十元八塊台幣,以店面來說是難以生存的。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有點理想主義的商業行為。品墨良行現在分為兩店,一店是只賣紙的店,一邊是賣文具、筆記簿等產品,「一般的遊客,一走進賣紙的店往往只看兩眼就嚇走了。」於是,你在網上看到的資訊,往往就是品墨良行可以自製筆記本、可以買到日曬的日期筆記本之類資訊。這是王慶富的經營方針,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經營,再補貼理想的計劃。「我倒是打算,這店可以是我在設計行業退休後,賴以為生的事業了。」他這樣笑說。對他來說,紙的重要性,不只因為印刷,「不完全是在印刷成品上的重要,而是落實、踏實與感受。相對來說,紙的載體較能實踐。」
但在這經營中,香港來的人可以看到一種台灣式的設計觀。那不全是小確幸式的,但卻是在巿場上找到一個小的立足點,用極多的力氣去建立與客人之間的溝通,甚至那設計的過程加進了思考及哲思。「像晒日子這企劃,其實就是利用日曬,在紙上曬出不同的內容。」王慶富說,過去的傳統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時光都仰賴着太陽的運行,「日子」之稱也由此而來,而用陽光曝曬來保存食物,是自古流傳的民間智慧也是歷史悠久的習俗。晒日子就是毋須油墨、印刷機器或化學顯影劑,只需紙張、一塊空地和太陽,就巧妙地曬成的現代設計。一連串的經驗,創意思考、停頓、整理、再整理、觀察、又停頓、發掘然後具體行動。
就只有慢慢來思考,才能想出未來的路。於是設計就可以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也可以是對生活的想像。
「對不起,我需要多點時間,去想待會應怎樣向香港朋友介紹自己呢。我們就談到這裏吧。」王慶富這樣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Profile
王慶富,1975年生,台灣設計師,品墨良行、品墨設計創辦人,近年多有參與文藝相關的設計項目,例如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開幕季宣傳品設計、新竹市立動物園八十週年紀念冊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