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簿旅友》(Green Book)由真人真事改編。有人形容《綠》是逆轉版《山水喜相逢》(Driving Miss Daisy)(1989年奧斯卡最佳電影),後者是黑人司機接載有錢白人太太,同樣講述跨種族的主僕情誼。《綠》得到五項金球獎提名,入圍奧斯卡呼聲甚高。
背景資料補充完畢。
容許我瓊瑤一下。天啊,太溫暖,太好看,太動人了!聖誕去看,太適合了!(作者自己也不明白為何要走這種路線。)
一條公路,一架靚車。一個可以將pizza對摺鯨吞的白人粗鄙司機Tony Lip,載着一位想用刀叉食肯德基炸雞的溫文黑人鋼琴家Don Shirley。兩個男人矛盾位十萬九千八百幾個。電影前段一直呈現二人行事的差異,而且灑上大量幽默。觀眾笑着笑着,開始掌握二人的性格特徵。由衝突、猜度、欣賞、體諒,再衝突,再猜度,再體諒,了解然後進展至互信,一步步推進,劇本紮實,情節富說服力。路途上的患難及磨合讓二人譜出跨種族友誼,雖然情節俗套,但看罷還是覺得感動。不是哭得死去活來那種,但每個細胞都很激動。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開始興起的美國,可是黑白不平等仍是常態。即使你知書識禮有地位,有些地方都得止步,就只因你一身黑皮膚。戲名的Green Book是本指南,詳列黑人在美國可到及禁足之酒店及餐廳,可是那本綠皮書戲份很少,也非關鍵。有點不明為何用作戲名。
在比較開放的美國北部,享負盛名的黑人鋼琴家過着愜意生活,但與其裹足停留,他寧願到較守舊的南部巡迴表演,黑色肌膚給他的使命,是要他鼓起勇氣展現才華,改變人心。司機Tony指他「不似黑人」,不聽其他黑人音樂,又不吃黑人喜歡的食物,Tony當然是以偏概全,對黑人印象刻板,但不能否認Don Shirley刻意與自己同種族的人保持距離,而他一直配合唱片公司給他的框架創作,放棄古典音樂夢,只因大眾普遍不接受黑人彈古典樂章。電影末段他在黑人酒吧彈奏蕭邦樂曲,安排巧妙。與其說電影講種族平權,其實更着墨於講身份認同。Don Shirley一角由Mahershala Ali飾演,他交出《月亮喜歡藍》(Moonlight)金像男配角水準,演活這位優雅卻寂寞,在黑與白之間,兩面不是人的鋼琴家。
Viggo Mortensen(《魔戒》阿拉岡呀呀呀呀呀)增肥扮演意裔司機Tony。他本為酒吧保鏢,事事訴諸拳頭,為擔起頭家走去替一直歧視的黑人做短期司機。他由金錢至上,鄙陋粗野,到義憤填膺,攞個真心出來對鋼琴家,令人不期然愛上,搞唔清由邊個moment開始被呢名麻甩佬深深吸引住。金像男主角大熱呀,我話嘅。
記得前年看背景同樣是六十年代的《NASA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最深刻一幕是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作的黑人女數學家要狂奔廿分鐘才能到專為黑人而設的洗手間!那是NASA耶,一個代表美國何其先進之地呀。白人「精英」不屑跟黑人共用洗手間。《綠》都有類似情節,而且更羞辱,教人激心。時至今時今日,美國歧視問題依舊,槍殺黑人事件仍時有發生。
扯遠一點,早前訪問港產片《淪落人》導演陳小娟,她提到為電影中的菲律賓女傭角色選角時,一位居港菲律賓女士(非女傭)憶述一次逛時裝店,想試衣服時被店員阻止,店員指她不會有能力付款。為什麼那位店員看到菲律賓女性只想到女傭?她又憑什麼認定女傭一定沒能力購買?誰賦予她以貌取人的權利?
科技一日千里,事隔五十多年,人性到底又有沒有進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