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玩過 「雞啄米」,它可是著名的經典玩具。鐵皮裹身,露出一對腳爪,不停低頭啄食。當時一般的玩具不外可以砌成屋子的積木、布娃娃、泥老虎等等,但吃米的小雞會走動,會啄米,完全是個「動物」。當然,會動是因為有了發條的推動。我什麼時候見到這玩具,已經無可稽考了,大概十歲以下吧。它很堅固,可以玩很多年,簡直天長地久,動物雖然單調,可很耐勞,即使從桌上掉下「碰」的大叫,拾起來依然不停啄米。把它扔在什麼地方忘了,甚至過了幾年翻出來,仍舊會動,沒有生鏽,真是難得。如今坊間見到它的出現,模樣依舊,包裝不變,只見紙盒上「雞啄米」三個中文字,另附一行英文說這不是玩具,十四歲以下不宜。有趣,過了十四歲才玩雞吃米,不是傻瓜就是天才。如今的玩具,都要保留包裝紙盒,要原封不動,我還是趕緊把小雞放回盒裏,好好收藏,以免氧化。
第二件鐵皮玩具不是小雞,而是母雞和鵝。這次出場的有人物,大概是農場的胖姑娘帶了動物上市場去。只見她左手抱起肥母雞,右手挽着有輪子的草籃,內載許多鵝同行,鵝也真乖。我以前沒見過這模樣的鐵皮人,卻見過不少機械人和馬戲班小丑。看來,上市場的姑娘是俄羅斯人。她的雙腳可以向前移動,一步一步走,母雞也因為手臂的揮動而前後盪起鞦韆來。當然它也由發條推動。
這兩件玩具都是中國製造。最早的發條玩具應該是德國首創,意念來自十八世紀的發條鐘錶。1920年代來到中國,最初的產品就是「雞啄米」,據說曾流行一時,如今反而見不到了,只有一些簡單的小物,盒上寫着這不是玩具,只供收藏。因此,本來便宜、平民化的玩具忽然身價不菲起來,真正的玩家,只好嘆倒霉。當然,法國、美國也有鐵皮玩具,市面上不多見罷了,最近看見一個鐵皮鳥巢,做成箱子模樣,內藏一鳥,只要用力上緊箱外的發條,再一鬆手,一個鳥頭就會從樹的圓洞中伸出,啄食飼料槽中的食物。食物是什麼?這需要小朋友合作,先把錢幣插在飼料場槽中,鳥嘴一開一合就把錢幣銜住,帶回洞中。可別問我,這鳥要錢幣做什麼。就當樹木似的箱子是一個積蓄的錢箱吧。意念不錯,但機件嫌不夠暢順,變得阻滯頻頻,不好玩。這玩具由印度出品,出品者和設計者往往不是同一組人,也不知是哪一方的功勞,哪一方的錯失了。
別以為印度出產的鐵皮娃娃一定很土,最近我才碰見一個而有點吃驚,以為是法國的手藝。看看那位騎車的姑娘多麼潮型,一身打扮,乾淨利落,英氣逼人,活像賽車手。鐵皮人物多數模樣呆板、手腳硬拙,可這位姑娘令人改觀,緊身衣褲,色彩明麗,尤其是那頭短髮,被風吹得飛揚,充滿動感,煞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