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設計周2021】泛歐洲身份認同下的意大利設計 年輕設計師談歐洲視野、個人故事與國家風格的張力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疫情時代 何以安家

【米蘭設計周2021】泛歐洲身份認同下的意大利設計 年輕設計師談歐洲視野、個人故事與國家風格的張力

20.10.2021
Terence Li(米蘭)、部分圖片由品牌提供
mi_15

要理解新一代的歐洲設計師,先要稍為理解歐洲當下的處境。在當然近年,有學者會將某一代的歐洲年輕人稱為「Erasmus generation」,這名字來自Erasmus這個歐洲的學生交流計劃。這計劃由一九八七年開始,目的主要是讓歐盟內的學生,有在其他歐盟國家生活、學習的經驗。在計劃剛開始時一年只有約三千名交換學生,近年已經有接近三十萬學生參與。這計劃也開放予世界各地的學生參加,它有全額獎學金,可學生在兩年的碩士課程中,起碼在兩個歐盟國家讀書,然後取得院校聯合頒發的學位。在二〇一二年,Erasmus的畢業生已佔歐盟整體畢業生人數的5%。

這計劃建立起一種泛歐洲的身份認同。歐盟的年輕人更輕易去不同的國家見識,語言能力及專業知識也更多元。這對建立歐盟身份來說是一件好事,而且也衝擊以國族為基礎的傳統價值觀。但這趨勢面臨的挑戰是,當年輕有潛力的年輕人都往巴黎、柏林、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跑,那麼弱勢的城市與國家,又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

米蘭設計周是許多年輕設計師的舞台,如Orografie這些展覽就展出多位年輕意大利設計師的作品。
米蘭設計周是許多年輕設計師的舞台,如Orografie這些展覽就展出多位年輕意大利設計師的作品。

歐洲視野 個人故事

面對這狀況,意大利的狀況不算太差。 尤其對設計業來說,意大利這品牌由過去許多大師、品牌累積了口碑,而像米蘭國際家具展這種展覽會,某程度上也控制業界一定的話語權。年輕設計師Livia Stacchini的背景及發展,就多少反映了當代意大利設計師的走向。

在高中開始修讀Classical Studies後,她在意大利的歐洲設計學院(Istituto Europeo di Design)羅馬分校就讀Interior Design學位,以滿分成績畢業後,就負笈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Hogeschool Rotterdam)的Piet Zwart Institute進修Interior Architecture: Research+Design的碩士課程。「在意大利這樣的升學路徑算是十分正常。」Livia Stacchini這樣說。她認為對她這一代的年輕人來說,即使在本身的國家就學,但到了碩士的程度,很多也會選擇在其他歐盟國家進行,除了個人來說可以建立更廣的人脈與知識外,各地的學院也非常開放予其他國家的學生入讀,而教學的語言也多以英語為主。

荷蘭學派

而不同國家的設計學院,也有不同的長處。以Livia就讀的碩士學位為例,是以研究為基礎的設計課程,這不是單純與設計相關的研究,但也不是偏重設計成果做法。這課程會針對具體的內容,協助學生更深入地處理設計背後技術、方向、倫理之類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向,其實更能幫忙學生處理主題式的設計問題。

這處理方法,在其他荷蘭的設計名校有相連之處,如同樣來自荷蘭的埃因霍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就走得更遠,在本科是以Man and Well-being、Men and Leisure、Man and Communication、Public Private、Man and Activity等抽象題目去分科,而到碩士班,就分成Contextual Design、Social Design、Information Design、The Critical Inquiry Lab、GEO—DESIGN等,同樣也是以人本出發,概念為主,比較跨科目的處理方法。

傳統傳承

在這種教學背景下,要保留所謂「國家設計風格」,那就很看設計師本身要放多少自己的背景與故事進設計之中。Livia今次在米蘭設計周展出的組合櫃Minuti。「我設計這組合櫃時,剛好是我在疫情想要從鹿特丹搬回羅馬的事。我有收集各種小物的習慣,像是卡片、鈕扣等等,在要搬家時,我發現我沒有辦法好好收藏這些東西。」

於是她就設計Minuti這有着大大小小的抽屜,造型上參考意大利建築的櫃子。其中空的位置,可以讓用家在兩邊都能取物,而造型就如意大利建築物的走廊。「這樣的話,我就可以帶着我的回憶到處去吧?」她說,這一代的意大利設計師,優勢是在意大利有着許多設計資源,無論是品牌、工場、原材料、展出的資源也很多,但有時候其設計教學方式,會比較傳統,而在荷蘭之類的國家,就往往有更前衛的教學方法。

Livia Stacchini設計的Minuti
Livia Stacchini設計的Minuti

Family is family

即使如Enzo Mari所說般,設計是為他人而造的,但所謂的他人又到底是誰呢?從自己 的角度出發,難道就做不出合理而切合大眾的 產品嗎?Fabio Brunone及Maria Giovanna Barbi二人同樣來自羅馬,同樣在二○二○年 才於歐洲設計學院畢業,他們兩個合作設計一 套兩款的M’ama,以管狀圓環線條為設計標 誌,在美學上有統一性,而有趣的是,這兩件 作品,是兩位設計師受困家中時,為了滿足自 己需求而創作出的作品。

「我們以M’ama為名,是因為希望這作品是可以像媽媽一樣,可以維繫到一個家庭,回應到每一個家庭的成員。」Barbi這樣說。那鏡子的外圈,有三個不同大小的圓圈,看似是裝飾用,但其實可以取下來使用,因為那其實是三個呼拉圈。「在疫情下,我們沒法再走到健身室運動,變得只能在家居運動,但運動工具的問題在於,它們一般與居家的設計不配,所以人們就要花許多時間把它們藏起來。」

Brunone覺得在未來,這些居家的健身用品設計將會有一定需求,因為過去這些產品設計多數只重視功能,設計感不足,而他們這次的設計,就把健身用品藏於設計中,旁人根本難以看出其功能。而他們的另一作品,則是一張圓矮椅,不過其坐墊部分就可以翻轉,變成一個半圓健身球,其中健身用品外形的部分,完全可以收藏起來,而且只需一個人就夠力量翻轉。

同質性之外

被問到他們如何看待設計?他們又會否覺得自己一代的設計師,會否太過重視自我,甚至重複設計出應付平庸的作品?他們就覺得,新一代的設計師在接收資訊方面,與上一代的設計師完全不同。他們接收到大量從不同國家而來的資訊,雖然社交媒體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同質性,但設計師的想法來源,並不是單單從社交媒體而來的被動吸收,而且是有主動的收集,這樣來說,新一代的設計師,其實是有更完善的資源。「問題在於我們怎樣運用這些資源。而到最後,設計要回應的,始終是人的需要。即使那會是我的需要,那在一定的情況下,也會是滿足到相同處境的人的需要吧,那說到底也是一致的。」Brunone說。

那到底還有所謂的意大利設計嗎?Brunone就說,那可能成為了一種精神,講求裝飾性與微妙顏色配搭,在可能的範疇內追求質感。「但年輕人更多會展現的,可能反而是健康、環保、可持續等普世價值吧。」

Maria Giovanna Barbi與 Fabio Brunone都是九十後的意大利設計師
Maria Giovanna Barbi與 Fabio Brunone都是九十後的意大利設計師
Terence Li(米蘭)、部分圖片由品牌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疫情時代 何以安家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