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提及共融,往往會將不同能力的社羣設定為「共融服務」的接收者,不少共融服務也需要預先預約。有見及此,CHAT六廠(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副策展人羅璧如一年前認識中大的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及語橋社資後,構思如何邀請聾人成為提供博物館體驗的團隊。團隊經過一年籌備、招募參加者並進行數次培訓後,十名聾人及弱聼人士,與十名健聽導賞員,兩人為一組,九月底開始至今個月底,逢周日於CHAT六廠的常設展覽《紗廠絮語》中帶領導賞團,以口語和手語帶領觀眾欣賞展品。羅璧如希望,計劃能促進不同能力與背景的朋友交流和成長,觀眾也能透過體驗聾健導賞團參與及提倡互助共融的社區,並從有趣的方法欣賞香港紡織歷史文化。
過去一年,CHAT六廠與中大團隊一起設計導賞員培訓課程及配有為導賞内容而設的新手語詞彙、培訓聾健學員等。羅璧如指,計劃起初公開招募參加者,反應十分熱烈,收到超過七十人報名,最後選出二十人,再根據參加者的的性格與香港手語能力進行配對。參加者除了參與由聾人組成的手語雙語導師所帶領的無障礙導賞之旅示範外,也跟聾人藝術家了解如何利用香港手語進行創新表達。一聾一健導賞員的組合會利用深入淺出的對話,分享香港紡織工業中機器的知識及前工人的故事。
另外,羅璧如指出,研究無障礙服務時,發現本港只有約50名手語翻譯員,但聾人及弱聼的人口高達15萬人,可見聾人支援嚴重不足,而且根據2014年香港統計處數字,本港約有高達47%的聾人羣體沒有從事任何經濟活動,顯示聾人及弱聽人士欠缺足夠的工作機會。她希望此計劃能為羣體打開一道門,讓聾人加入博物館工作,透過手語教育大眾,並推動聾人文化及香港手語。
南豐紗廠從前是南豐紡織的棉紡廠房,團隊在準備聾健導賞團的過程中,曾向在1970至1980年代於南豐紡織有限公司工作超過十年的聾人伍秋萍和黃授權了解他們的工作。伍秋萍回憶道,50人的工作團隊裏,有15人是聾人,加上當時的工作環境適合各年齡層,她在工作中能夠學習新知識。不過,她提到,早班的工作對聾人來說較為困難,因為當時未有震動鬧鐘,他們無法聽到聲響,容易遲到,所以聾人較多選擇午或晚班工作,與健聽工人各司其職,配合當年紗廠的營運。黃授權亦提到,作為聾人,他們較少受到機器噪音的困擾,反而能更專注工作,而且南豐公司提供廠車接送工友上下班,雖然健聽工友通常因不懂手語而限制了溝通,但聾健工友仍會在放工後一起打麻雀。羅璧如說,現時CHAT六廠推出共融導賞之旅,在紗廠原址以另一種別具意義的方式重現當年聾健廠友和諧協作、互助互補的情景,延續可貴的紡織工業精神。
《紗廠絮語》「共融導賞之旅」
日期:即日起至12月29日(逢星期日)
時間:下午1時45分至2時45分、下午3時45分至4時45分
地點:南豐紗廠陳廷驊基金會展廳
收費:免費,無需預約,歡迎任何年齡
語言:粵語(按需要提供簡單英語傳譯)及香港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