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皇都商場,正門大閘落下,貼滿街招,裏面十室九空,烏燈黑火,冷清得似個廢墟,叫人卻步。但若鼓起勇氣穿過暗長的走廊,便會發現,商場內仍有商戶營業。那就是屹立皇都半世紀的輝煌洋服。
輝煌洋服門外的明亮燈箱,仍然默默等待客人,為他們指路,然而,店主曾少文(大曾生)和曾錫苓(細曾生)知道,總有離開的一日。大曾生感嘆:「當然留戀,做了幾十年,突然不能做下去,當然不捨。」細曾生無可奈何,「可惜都無得可惜,如此發展,都要接受。」兩兄弟大半生人都在皇都度過,依依不捨,在所難免。
香港尋夢皇都起家
大曾生和細曾生是堂兄弟,出身自廣東寶安,兩人在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前後腳來港。細曾生憶述,「那時,不是話落嚟就得。真的要千方百計偷渡。」大曾生率先從深圳游水越界來到香港,他依從興趣,拜上海人洋服師傅學藝;豈料師傅卻老派他做下欄瑣碎工作,於是當了一年多學徒,便在一九七〇年以鄉下學的基本功,連同旁觀偷師得來的技藝,自立門戶。輝煌洋服最初,是英皇道街舖,也屬皇都。
知道哥哥在港打拚,細曾生也多次嘗試來港。「我都偷渡過幾次,失敗過,拉過。」終於在一九七八年,游過深圳河,在上水上岸。他笑言,自己偷渡全靠膽量和意志,「我無理由在那裏耕田,香港有發展機會,起碼有阿哥在……這些都給我動力。」
哥哥將所學傾囊相授新來港的堂弟,兩兄弟從此拍住上。「我們這些小本生意,樣樣都要靠自己。」細曾生說。無論是幫客人度身選料,到剪裁縫製,都是兩人四手,一概包辦。工作辛勞,但他們未曾言休。大曾生在一九九三年將街舖放租,把洋服店搬入商場時,「想半退休,但做了一年又一年,就做到現在。」
輝煌和輝煌不再的時代
大曾生是八旬銀髮族,細曾生則快將六十五歲,兩人一直扎根北角。他們的生活離不開皇都,他們的輝煌洋服也與皇都共享過輝煌,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
「以前皇都好旺,有戲院時,商場都好旺。出面做西裝,日日都做幾套,好多人做,自己也有工場,請十個夥計。」大曾生想當年,「七十年代,個個人都做西裝西褲,好興的,一過年,不做西裝,都做幾條褲過新年。」而在《英雄本色》上映後,周潤發的「Mark哥褸」也曾掀起熱潮,「一日做成十件大褸,個個做周潤發,生意做到笑。」
做到笑,但也做到無停手,細曾生坦言,即使樓上就是戲院,他很少在皇都看電影。「我們工夫是自己的,沒太多時間娛樂,一年到晚,都一直在做。」店內充滿歲月痕迹的衣車、鈒骨機,用到破爛的熨斗,都是他們辛勤的證明。
九十年代,是皇都和輝煌洋服逐漸走向衰落的年代。一九九五年,皇都火災,商戶全部損失慘重;兩年之後,戲院結業,商場人流大不如前,加上成衣崛起,輝煌洋服裁縫生意驟減,訂造洋服之外,也多了幫客改衣。但時代再變,細曾生始終堅信訂製洋服的好,「如果講究,一定是訂造的好,無論料,還是製作,都肯定是好的。」大曾生則看得很開,「都輝煌過啦。哈哈。」
留戀可惜無可奈何
訪問期間,有客人來取改衣,離遠未見人影便聽她親切地呼喊「曾生」;也有以前旁邊眼鏡舖的店主來跟兩位曾生聊天。「我們做的主要是較經濟的(洋服),所以比較多街坊客。」細曾生視和這些街坊建立的深厚情誼,為多年來工作滿足感的重要一環,「有時看見一些客人,由幫襯你做上班西裝,到慢慢成為朋友。」
「日日來坐下,熟客們走來打牙骹,眨吓眼又一日。」對大曾生,洋服店和其熟客是他退休後的生活寄託。「現在都不錯,賺多賺少都有些。」不過,這樣的生活,快將結束。發展商在十一月中完全成為業權持有人,隨即展開修復保育的勘探工作;而輝煌洋服的租約,也會在年底到期。
「熟客叫我們搬去另一處做,很支持我們。」大曾生不是不想,但萬般滋味在心頭。「一直做到現在。不捨得。但自己年紀大,不到你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