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Heatherwick被譽為「建築界達文西」,上海世博會蒲公英英國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點心塔」、上海外灘管風琴金融中心、蘇州河畔1000棵樹、英國倫敦奧運會銅花瓣主火炬台等標誌性建築,皆出自他手。最為港人熟悉的,則應是2011年,他率Heatherwick Studio團隊為太古廣場進行翻新,每個角落均用心呈現自然曲線,滿溢細節美。
《The Architect’s Newspaper(建築師報)》前副主編Audrey Wachs,在悲劇不斷重演前,曾指Vessel存在安全隱患:「儘管欄杆高度保持在腰部上方,但人站高處,就總會有跳下的衝動。」美國專研自殺行為的臨床心理學教授Jennifer Hames,把這種想像跳躍的衝動,命名為「High Places Phenomenon(高地現象)」。
Vessel的松果或蜂巢狀外觀,亦為人詬病易生眩暈感。加上大樓被拋光紅銅覆蓋,人的情緒或受色彩之轉變波及,變得不穩定。當然,最具爭議的,要數Vessel作為高空建築,卻未有考慮在設計上防預自殺。American Found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美國防止自殺基金會)研究副總裁Jill Harkavy-Friedman博士,提出相關建議:「製作建築物時,應把預防自殺納入設計考量,因為人們永遠不知道誰有遇險可能。」
研究者促各界互相交流 締造更好的建築
建築設計,真的能左右人的情緒?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者Charlotta Thodelius結合社會學、犯罪學及建築學,言及在Vessel自尋短見的,全是年輕人。他們的自殺具突發性,往往非常衝動;圍牆再高,也阻擋不了決意結束生命的心。她補充,自殺案頻生,不能只怪責建築上缺欠安全考量:「土木工程師、物業保安人員、精神病學家,乃至地方當局,不同業界應聯手合作,對每個潛在危險場所進行檢查及分析,才能夠歸納出防止自殺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