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西西
熱門文章
西西
造房子
ADVERTISEMENT

西西專欄:漢服

13.09.2018
mpw2601_b090-099_e003

內地有些年輕人提倡穿中國特色式的服飾,其志可嘉,可看了圖片,怎麼竟有的一身鬆鬆垮垮的布帛,毫無氣派,活生生是個癲和尚,只差一把破葵扇。至於所謂漢服,真是不知從何說起。

漢服,大概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看。如依狹義而言,則漢服當指漢代的服飾。我國上古服裝,自殷商至周秦,男女分別不大,都是上襦下裳。襦是短衣,裳是長裙。無論性別,一列穿裙。你看孔夫子,就是一襲上下相連的袍裙。近年西漢海昏侯出土,讓我們看到西漢人繪畫的孔子屏風,過去孔子的畫像,以東漢的最早,只可惜屏風上孔子的臉面不存,但仍可看到他穿的袍裙。費穆1940年拍攝的《孔夫子》,服裝很考究,夫子和門生就穿這種袍裙。袍裙到了清代又由皇帝承繼,是為吉服;整件袍服上下相連,相連之處為一行密褶,非常美麗。女子則上襦下裳分開,並不相連,上千年不變。

春秋戰國時,流行直裾單衣,這種衣服為一襲交領、右衽、直裾式衣衫,上下相連,中間沒有密褶,而且是窄袖,非常簡約,只在領口、袖邊,腳緣鑲上不同的布邊。

漢代除了直裾單衣外,流行一種曲裾深衣的形式。這種上下相連的深衣,是因為正面為右衽之外,這右邊的衽幅要特別縫上一幅三角形的布,成為「續衽」;那幅多餘的布必須繞至身體背後,繫到腰帶上束好。所以會出現這麼奇怪的包裹着腿腳的圍合,是有特別原因的。原因是,在漢代,人們還沒有褲子,至少還不流行,穿褲子的,是胡人。想想看,直裾的長衣,雖長,但下襬兩側是打開的。前後布幅沒有縫在一起。走起路來,自然會搖動衫腳,空隙處因此打開,但直裾內並無褲管遮掩,露出了光禿禿的雙腿,就不雅觀了。褲子的問題的確困擾了整個漢代,還蔓延到初唐。

那麼,褲子的問題如何解決呢?可得感激趙武靈王了,趙國初期連鄰近的中山小國也打不過。他痛定思痛,發揮山西有良馬的優點,改軍隊以騎射為主。作戰要騎馬,就不能穿長袍或深衣,只適合穿短衣和長褲。褲子是由趙武靈王傳入中原的。漢人以往看不起蠻夷戎狄,只以「胡人」稱之,哪知胡人帶給我們多可貴的褲子啊。於是,唐代那些公子哥兒春遊時,可以穿了長褲騎五花馬出發了。

秦漢時流行的曲裾深衣到了漢代,就演化為真正的繞襟深衣了。由於衣衫的領袖腳邊,加上布緣的不同滾邊,遠遠看去,整個人體很像綑紮起來的粽子,滿身都是條紋。漢服偏窄,穿起來別有韻緻,而且還是意想不到的Unisex,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一人一襲,走上街頭,別說不出眾。當然,當爐賣酒時司馬先生只穿犢鼻褌自當別論。褌,即短褲子;犢鼻褌,卻成為了日本相撲手的制服。

漢服的確好看,不過,穿起來有兩大難處:其一,漢代沒有座椅,君臣、父子、朋友相聚,一律席地而坐,坐姿非常嚴格。可不是禪師式雙腿盤曲,臀部落地即可,而是要行跽坐之禮,也即是:雙膝緊合貼地,臀部擱於腳後跟處,腰板平直方合。電影《赤壁》中金城武演諸葛孔明,只有他的坐姿是正確的。穿漢服必須講究原版禮儀,這一點不是每個漢子辦得到。其次,穿上那麼繁瑣的一襲漢服,遇上人有三急,如廁肯定不方便。所以,漢服欲選為國服,還得仔細研究。

或說,除了繞襟深衣,漢服尚有「襜褕」一款,也是男女均可穿著。但那種衣衫雖不繞身,呈直裾狀,右側襟幅仍容易飄開,會露出衫內兩隻褲管套在膝部,十分怪相,所以不宜作為正式禮服。我曾縫過毛熊司馬遷角色,穿的正是襜褕,衫形為直裾,但用不同紋色的闊花布拼在前襟位置。又試縫過兩個漢服布娃,一併作為參考。

我國服飾有五千年歷史,以前有沈從文專著,為資料所限,近年則有周汎、高春明等專家的精到研究,什麼衣裳該選為國人的吉服,還是慢慢商討為上。穿衣可以是遊戲,隨個人所好,但倘說是國服,可不是玩的。否則,馬馬虎虎,穿出來像個叫花子,或者如同天涯歌女,則國體攸關。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