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焦點
社會
藝文
設計
飲食
專欄
健康
教育
時尚
創活
影片
專欄
「健」筆靈魂
Share
所有專欄
我的收藏
所有收藏
「健」筆靈魂
麥煒和 / 伍杏修 / 李永浩 / Adrian Wong / 林淑員
1
...
8
9
10
11
12
專欄
2017.11.16
Adrian Wong專欄:小朋友扭計有無計?
周日經過反斗城,琳琅滿目的玩具,最開心當然不是大人。突然傳來一陣大哭的慘叫聲,原來是個大概四歲大的小男孩嚷着要買搖控車。
專欄
2017.11.11
麥煒和專欄:知法犯法
「醫生,今次死梗了。」 「醫生才不會死梗。」 「別講風涼說話了,網上說帶氧運動可以幫助腦部血液循環,尤其負責記憶的海馬體,能防止腦退化,故此我有每天行一萬步的習慣。可是近排事忙,由朝到晚不是開會就是坐在辦公室處理文件,智能手帶顯示我運動量已久未達標,連帶心跳和睡眠質素也受到影響 ...
知法犯法
專欄
2017.11.11
林淑員專欄:孕吐不可怕
筆者是一名醫師,同時亦是位初次懷孕的準媽媽。懷孕是一件令人雀躍的事情,但開心之時煩惱亦隨之而來。懷孕初期,出現食慾不振、擇食、惡心嘔吐、頭暈、倦怠等妊娠嘔吐症狀讓人苦不堪言。
孕吐不可怕
專欄
2017.11.07
麥煒和專欄:腦科奇案之退化症
「林教授,早晨。」 「阿溫,咁啱撞到你,有嘢想請教。」 「豈敢,豈敢,林教授提出的學術性問題,每每考到我們腦神經科口啞啞。」 「你們特別多退化症(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影響中樞神經,亦有影響周邊神經,箇中病因,可以怎樣解釋?」 「林教授,能完滿解答以上難題,恐怕只有諾貝爾 ...
認知障礙症
醫療
長者
專欄
2017.11.07
伍杏修專欄:再版《桃姐》
最近參加沛姨的喪禮,她的一生令我想起由葉德嫻飾演的《桃姐》,生前在大戶人家做「媽姐」,侍候了老闆三代人。送別儀式的另一主角是這戶人家的少爺,他就像劉德華所飾演的Roger一樣,侍沛姨如親母,靈堂打點一切,還帶同兒子一起參加,將孝義一代傳一代。
認知障礙症
長者
醫療
專欄
2017.11.01
麥煒和專欄:羅浮山葛洪
「三叔公,聽話啦,乖乖哋食藥。」 「我不依,我不依。」 「你心臟有事,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臨牀研究證實,藥物治療利多於弊,能將併發症機率顯著減低,這是國際間及醫學界的共識。」 「西藥治標不治本,更會傷肝、傷腎、傷胃,總之五臟六腑通通幫你傷晒,我寧可用純天然的養生食療,那是人類五千 ...
羅浮山葛洪
專欄
2017.11.01
伍杏修專欄:始作俑者
最近社會福利界算是破天荒就爭取改革「整筆撥款津助制度」,組成了「三會一方」。這個臨時組織是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社協)、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社總)及邵家臻立法會議員辦事處(臻辦)組成。此時此刻發難,時間上可說是遲了十幾個春天,「秀」味很濃,但算是 ...
始作俑者
專欄
2017.10.25
麥煒和專欄:腦科奇案之非典型腦袋
「唉……」 「Jean,為什唉聲嘆氣?」 「溫醫生,我正獨個兒感懷身世,愛因斯坦廿六歲已構想出相對論,我也快二十六了,但仍是個默默無聞的實習醫生,唉……」 「別長他人志氣,君不見香港亦出過比愛因斯坦更有成就、廿多歲已成功置業上車的九十後? 說不定下位創造奇蹟的就是閣下。」 「最近翻查文獻 ...
腦科奇案之非典型腦袋
專欄
2017.10.15
麥煒和專欄:腦科奇案之七秒
傳說金魚只得七秒記憶:「阿邊個,好耐冇見,請坐。」 「梁醫生,我係七號牀張月娥,上星期出院前你先見過我。這是我回家後『篤手指』血糖讀數的紀錄,給你過目。」 「有點印象了,你是糖尿病入院的。阿邊個,你平日有沒有篤手指?」 「係張月娥,篤手指本紀錄在你面前。」 「Sorry……咦,電腦病歷 ...
腦科奇案之七秒
專欄
2017.10.08
麥煒和專欄:醫在江湖
本故事發生在火星上某醫院。 「溫醫生,病房有沒有interesting case?」 「棘手病症就有一個,七號牀昏迷那位先生。」 「終於出現難倒溫醫生的怪病了嗎?」 「患者過往無嚴重病史,兩周前突然發燒和癲癇持續發作,昏迷至今,掃描顯示大腦顳葉出現信號變化,最大可能是特發性腦炎。」 「所以話冇嘢 ...
醫在江湖
專欄
2017.10.08
李永浩專欄:癌症帶來對生命的反思(二)
佛祖曾說受苦如中箭,第一箭乃人生無可避免的苦難,第二箭實際上比第一箭更易控制甚至避免,偏偏大部分人傾向於(尤其是感到壓力時)將第二支箭瞄向自己,將原來的傷痛,無止境的加深加劇。
專欄
2017.09.25
麥煒和專欄:三叔公遇險記
夕陽斜照,院舍安樂椅上坐着一名老者,他卻亳不安樂──伴着老者的,除了約束衣、鎮靜劑、紙尿片,還有一臉空洞的眼神……
三叔公遇險記
1
...
8
9
10
11
12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