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焦點
社會
藝文
設計
飲食
專欄
健康
教育
時尚
創活
影片
專欄
朱漢强
Share
所有專欄
我的收藏
所有收藏
朱漢强
再見垃圾桶
1
...
6
7
8
9
10
...
15
專欄
2020.10.15
我的堆填糗事
圖片由作者提供 告訴你一樁造訪堆填區的秘密。 那個堆填區位處港深邊陲,叫打鼓嶺堆填區,是香港三個堆填區中最高的,面積比三個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但隱身幽谷高處,所以看過的人不多,到過者就很少。環保官員曾說,這裏的垃圾層層疊疊,未來最高可堆出八十層樓。若非位處深山,肯定會成為顯眼 ...
專欄
2020.10.01
點止回收咁簡單
圖片:法新社 塑膠包裝有回收編號,明明放進了回收箱,怎麼還有那麼多被扔到堆填區裏去? 這樣問,證明你太年輕了。 「自古以來」,塑料包裝上即使印了1、2、3、4、5、6、7等三角標記,那些綠色箭頭也沒有一定會導往再造之路的意思。以美國為例,從千家萬戶收集回來的廢塑料,通常會被送到簡稱 ...
專欄
2020.09.17
子彈還要飛多久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一顆子彈能飛多久?大概就是一眨眼間。 可我蹲在香港槍會後山撿起的種種射擊廢物,卻不知道已經飛了多少個寒暑。 去年三月十八日早上,發投訴電郵給水務署署長,指出我們在城門水塘和引水道發現大量射擊活動殘留的飛靶碎片、重金屬鉛粒和霰彈槍配件的膠塞。不到一小時,署長回 ...
專欄
2020.09.03
拒做垃圾貿易的幫兇
圖片:法新社 執筆之時,一百多櫃廢銅渣正運離香港,五年曲折的廢物貿易之旅暫且告終。故事,要從八千多公里外的羅馬尼亞說起。 康斯坦察(Constanta)是羅馬尼亞最古老的城市,為黑海最大的港口、也是歐洲其中一個最大港口。乘地利之便,海上貿易蓬勃。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載着一百二十三櫃廢銅 ...
專欄
2020.08.20
我真係好X鍾意的淨灘人
圖片提供:Kammy Lai 年紀漸長,淨灘時已不太敢拚老命清垃圾。 淨灘的最高個人紀錄,是半天清走六百餘件膠樽、食物包裝、飲管、發泡膠等。這些廢物都不重,但數百次撿拾,代表數百次的躬身起落,更別說不少垃圾都不易撿,它們或卡在石隙間、或纏着樹枝、或深藏沙土,硬勁巧勁都要用上,腰幹肌肉 ...
專欄
2020.08.06
等着再聽Lauren Singer的減塑之音
攝影:梁俊棋 新冠疫情打亂全球的減廢走塑步伐,無論是即棄塑膠政策抑或自備餐具等個人行為,都因防疫之名暫時靠邊站,甚至走上回頭路。 紐約的零廢棄達人Lauren Singer,把兩年間製造的生活垃圾通通裝進一個小小的玻璃罐,以此說服公眾,減廢走塑並非不可能。然而,疫症讓Singer八年來的減塑唱 ...
專欄
2020.07.24
天空膠雨
圖片:法新社 三年前的香港書展,被這書名吸引:《天空膠雨》。 雨水變成膠雨,對當時絕大多數人來說,頂多是寓言,但原來也是預言。 那一年,新聞說地球人太過「膠」生慣養,把藍星球「塑造」成「塑膠星球」,才沒幾年就「現眼報」,自作自受。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去年採集雨水樣本,原 ...
專欄
2020.07.09
膠袋: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圖片:綠惜地球 在大嶼山水口淨灘,看到圖中又長又破的膠袋,不禁想:真像披着白袍的索命幽靈,糾纏着死不放手,要奪紅樹的命。這樣令人戰慄的場面,在泥灘不難看到,放到世界各地也毫不稀奇。被纏上的,有時是紅樹、有時是海龜、有時是鯨豚海狗…… 「像薄身即棄膠袋的一類垃圾,會令海洋生物窒息 ...
專欄
2020.06.25
國王的膠樽
圖片:法新社 屋苑回收箱的飲品膠樽,都送到回收場嗎?有傳媒做了測試,在膠樽內裝入GPS追蹤器,分別擺放在十四個私人屋苑的回收箱,結果顯示九個屋苑(64%)的膠樽「步入歧途」,終點竟是堆填區或廢物轉運站。 新聞見報後,社交媒體不滿之聲此起彼落,覺得再次受騙。 為什麼說「再次」? 曾 ...
專欄
2020.06.11
全民「塑」食
圖片由作者提供 動物誤食塑膠,時有所聞;但人類是萬物之靈,又怎會吞下膠袋、膠樽那麼笨? 對,我們未必會生吞膠樽膠袋,卻大有可能吞下卻不自知。淨灘時檢拾過很多破損的膠瓶子,想像它們先是大塊大塊的脫落、然後層層裂解成為微塑膠,再變作連肉眼也看不到的納米塑膠……你或會認為,一隻浮游生 ...
專欄
2020.05.28
通識題:除蓋回收利多於弊?
攝影:劉玉梅 如題,回收飲品膠樽要先擰走瓶蓋嗎?這個命題,答案可以很兩極,歡迎思考自主作答。 說要拿走者,指瓶蓋、瓶身,瓶身招紙分屬不同材質,混在一起影響再造質量,主動分開既盡綠色公民責任,又可增加回收再造效益,何樂而不為?對收集商而言,除掉樽蓋再打扎可把瓶子完全壓扁,也減少 ...
專欄
2020.05.14
灰濛濛中看到綠?
圖片:法新社 水龍頭大開,水缸滿瀉,大家提着杯碗瓢盆賣力掏水,滿頭大汗之際回過頭來,看到滿溢的依然滿瀉。 邀環保圈朋友看火熱登場的紀錄片《The Story of Plastic》,看畢,幾位朋友私下說「好灰」。其中原因,是看見製造即棄塑膠的水龍頭既大且猛,大家再努力,都只是杯水車薪。 那水龍 ...
1
...
6
7
8
9
10
...
15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