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焦點
社會
藝文
設計
飲食
專欄
健康
教育
時尚
創活
影片
專欄
畢明
Share
所有專欄
我的收藏
所有收藏
畢明
Finer Life
1
...
4
5
6
7
8
...
12
專欄
2018.10.11
畢明專欄:法牛三十四刀的追求
愛斯基摩人形容雪有很多不同的詞語,不同形態尺碼的雪據說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地上的雪、堆積的雪、飄雪、被風吹積成丘的雪等等都各有名堂。詳細,因為接觸得多,研究得深。
畢明
專欄
解牛法
專欄
2018.09.27
畢明專欄:沒有不執着的職人
工匠。職人。Artisan。這個名詞,這種精神,近年愈來愈流行,到底是什麼原因?可能,社會富裕了,捷徑多了,向上流動的財技多了, 便愈來愈少人苦學求道,何苦花時間花心力求至善之藝,炒炒賣賣好過。
Nice pops
手工
畢明
專欄
2018.09.13
畢明專欄:你的不幸成就了你
法國詩人 Arthur Rimbaud 說過:”Misfortune was my god”。是大徹大悟。 這話怎說?我想是:不幸主宰命運,或者不幸主宰人生。這道理不易明,到你反叛夠、掙扎後,最後領略到,可能已經付出大半生。 在倫敦的 V & A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看着《Frida Kahlo: Making Her ...
畢明
Frida Kahlo
芙烈達卡羅
專欄
2018.08.30
畢明專欄:已經不是科幻了
小時候看卡通片,有太空船有怪獸有機械人,總部基地有防護罩,開動了透明紫色波波,便什麼死光飛彈都不怕;主角們舉起手放在口邊”over、over”,即可以視像手錶通訊對話,高科技又型。無線、輕便、科幻、超現實,離我們很遠。那時,世界還在用land line有線固網「撥號」電話,電話的量 ...
人工智能
A.I.
畢明
專欄
2018.08.16
畢明專欄:讓書香繼續飄
由它開門營業的第一天,迄今已有八代人──八個世代的顧客和書商,在這店中人來人往。這是倫敦最老的書店,創業於1797年的Hatchards。 或許你已經逛過,或許你還買過它的書,但來過還是會再來,在這不厭其煩嘮叨於電子化有多方便,紙本多夕陽的時代,Hatchards沒有如飛花老去,至少倫敦和倫敦 ...
畢明
讓書香繼續飄
專欄
2018.08.02
畢明專欄:與時裝宣戰
戒膠,至少減膠,做人別太膠。 全球對於膠污染的醒覺,好像變得有實在意義了。我尊敬的Sir David Attenborough拍完最新一輯《Blue Planet II》,親眼在海洋前線,看盡太多醜陋病態的膠害,滿目瘡痍慘不忍睹:膠袋包着海鳥把牠緊纏封勒,一大襲膠袋拖住海龜的後腿,還有無限的microplastic,” ...
畢明
與時裝宣戰
專欄
2018.07.25
畢明專欄:花開不折
之前明明盛開的,後來慢慢合上了。(圖片由作者提供) 一個蘋果,掉落了牛頓的頭上,啟發他想到了「萬有引力」這曠世科學定律。 有說這是野史,卻是無人不知的故事。厲害了,蘋果,它影響夏娃,影響牛頓,影響Steve Jobs,太嚴重。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牛頓的名字總讀作:「噸」,而非「鈍」。可能 ...
畢明
花
花開不折
專欄
2018.06.07
畢明專欄:綠色的英女王
香港又有斬樹新聞,處斬了兩棵生長於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的老樹。我們這個城市, 虧欠樹木太多。 砍下一棵樹要多久?數小時。長一棵老樹要多久?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英國殿堂級女演員Judi Dench在她的節目《My Passion for Trees》中,帶我們去看了一棵一萬五千歲的古樹。一萬五千歲,歷遍天地 ...
畢明
英國王室
英女王
專欄
2018.05.24
畢明專欄:自己把新的自己再誕生多一次
人生不全是甜品。這話提醒世人生命本相合該百味紛陳,紅塵白浪,高低起伏錯落圓缺才是完全。如果人生味道單一偏頗,任你甜甜甜甜甜,都會糖尿病。
甜品
生活
畢明
專欄
2018.05.15
畢明專欄:一個去釣聲音的人
他在彈一個從海嘯生還的鋼琴,他自己是個從癌症生還的音樂家。 生還的鋼琴有它的殘缺,聲音也有破損,但坂本龍一覺得那儼如一次赤裸的回歸自然,琴音,不再鎖困在人類特定調好的指定界線,亦不再被迫表演文明特許的指定音階,弦線和琴鍵「恢復」自由了。 紀錄片《坂本龍一:Coda》的開端是關於地震 ...
CODA
documentary
坂本龍一
專欄
2018.04.26
畢明專欄:好玩人生
去年巴黎,走在大街小巷,偶爾會見到這個畫面:一輛兒童三輪車,紅色車身、粉紅色車輪,藍天下昂然獨行,在偌大的荒山斜坡上,在礫岩亂石無覓處,小小三輪車堅毅上山,獨自浪流。廢墟中的一輛小車,像汪洋中的一條玩具船,漂泊。
好玩人生
畢明
專欄
2018.04.16
畢明專欄:你怕老嗎?
曾經《西藏生死書》風靡一時,對很多人醍醐灌頂,就算不頓悟、都頓思「死亡」,不再把它視作遙控或忌諱之事。「我們總有一天會死;其次,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而我們就把它當做藉口,延遲對死亡的正視。我們就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樣,蒙住眼睛以為別人看不到我們。」
年老
生死教育
畢明
1
...
4
5
6
7
8
...
12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