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焦點
社會
藝文
設計
飲食
專欄
健康
教育
時尚
創活
影片
專欄
蕭欣浩
Share
所有專欄
我的收藏
所有收藏
蕭欣浩
廚聞食誌
1
...
4
5
6
7
專欄
2021.10.01
今晚「炭」番餐
如果要用一種味道來形容中秋,我一定會揀炭烤味,因為從細到大,中秋節最期待的就是BBQ。識得BBQ一詞的朋友,大概跟我一樣已經不再年輕,小學時跟着大人出席「家庭燒烤」,雞翼怎樣穿,豬扒怎樣叉,都來自家人的示範和傳授。常說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中學時的「同學燒烤」完全能夠體現出來,有人硬塞 ...
蕭欣浩
專欄
燒烤
專欄
2021.09.17
速食印象
有時工作疲累,無神兼無氣,自然就會想食漢堡、飲汽水。熱量幫你回魂,糖份令你興奮,對我來說,萬試萬靈,會肥嗎?先捱過今日再算。有時口痕難擋,宵夜想食薯條,早餐想食薯餅,口腔與腦海的記憶被潛移默化,金黃香脆,小朋友早已被廣告「洗腦」。我跟不少「八十後」的成長步伐一樣,踩過最多次的 ...
蕭欣浩
專欄
速食
專欄
2021.09.03
灣仔搵餐食
香港人「搵食」好緊要,十號風球要搵食,塞車塞鐵、「死等爛等」都要搵食。等等,究竟是「返工賺錢」的搵食?還是「祭五臟廟」的搵食?大家可以依個人情況自行填上。無論揀的是兩項中的哪一項,或是含淚說句「why not both」,都牽涉到飲食的兩個層次:生存還是生活。賺錢「搵食」維生就是「生存」 ...
蕭欣浩
專欄
順德菜
專欄
2021.08.20
我哋唔食北方菜
「我哋唔食北方菜嘅。」丈夫輕鬆、果斷的說話,用來回應北方菜館店家的招徠。旁邊的妻子拉衫扯袖,催促丈夫快點到廣東酒樓飲茶。對話和場景是來自一九六二年的電影《南北一家親》,故事講述南、北兩方的人身處香港,彼此於生活、文化、習慣等方面都有不同,呈現大家於矛盾當中,如何經過磨合,然後 ...
蕭欣浩
專欄
北京菜
專欄
2021.08.06
瑞士雞翼跟羅宋湯
第一次食「太平館」是跟也斯去的,活動之後,也斯帶着師生幾人,走入銅鑼灣的太平館。當日出席甚麼活動,早就已經忘記,到今日仍然記住的,是同枱的人和如何分那個巨型的「梳乎厘」(soufflé)。流入香港的西餐有不同路徑,太平館起始於廣州太平沙,所以取名「太平」,後來考慮到戰亂的問題,一九 ...
蕭欣浩
專欄
太平館
專欄
2021.07.23
餡批與半島
去澳門食葡國菜,有種名正言順的感覺。澳門受葡萄牙文化影響,飲食有引入、流轉、在地化的過程和轉變,複雜富層次,咬一口馬介休薯球(Pastéis de Bacalhau)的文化,切開非洲雞(Galinha à africana)的歷史,飲啖砵酒,嘆隻葡撻。相隔一小時船程的香港,也有類似的文化背景,香港受英國文化影響 ...
蕭欣浩
專欄
下午茶
專欄
2021.07.09
潮上客落
粵菜裏面的廣東菜,大眾普遍接觸過,從「斬大嚿叉燒」到「黯然銷魂飯」都有廣東燒臘的精髓。廣東菜以外,要數到潮州菜和客家菜,同樣歸入粵菜體系。兩個菜系於香港扎根、發展的時間點相近,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口從潮汕、惠州、梅州等地南遷,將家鄉的味道、菜式、食材、煮法帶來香港。同鄉聚集不同 ...
專欄
2021.06.28
廣飲廣食
粵菜包含哪幾條分支?年輕一輩較少認知,課堂上隨口一問,沒有人能給出答案,食的人多,了解的人少,依舊是香港飲食文化遇到的問題。暑假有機會開課,毫不猶豫,再開「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專題,個半月的時間,用十三堂來談香港的飲食文學和文化,作家有也斯、侶倫、舒巷城,食物有粵菜、俄國菜、 ...
蕭欣浩
專欄
粵菜
專欄
2021.06.11
剝離飲食記憶
失憶可怕,疑似記得,但又捉不住回憶的尾巴,更可怕。香港人的飲食記憶,每天都面臨各種敲鑿,廚師離開,煮法改變,菜式轉換,都將你的餐桌時光修整,或多或少,或快或慢,逐漸剝落粉碎,不可再追。近日我最關心的幾則消息,是好幾家食肆已經步入倒數階段,想要臨場懷緬要趁早,因為時間和政策一樣 ...
蕭欣浩
專欄
順利邨
專欄
2021.05.28
給菠蘿包一個身份
「菠蘿包無菠蘿」是香港的不滅語句,每個年代都有人講,無他,有趣之餘,又容易理解。當然,菠蘿包的「菠蘿」是用來形容頂層酥皮的龜裂狀況,不是因為有對應的內餡,市民大眾到底了解不了解,我無從得知,但至少菠蘿包從未被遺忘,這點反而可以肯定。近年,香港人愈來愈多接觸飲食文化,嘗試了解飲 ...
蕭欣浩
專欄
菠蘿包
專欄
2021.05.14
接「糭」而來
晚飯經過元朗街頭,路邊攤販擺出一箱二箱,小食有米通、白糖糕、南乳餅。旁邊有跟時節相關的食物,秋冬賣的是潤腸、臘腸、油鴨髀,近期擺滿大大小小的糭,自然是因為端午節要來了。現代人不用擔心忘記「過節」,各式商舖都會用密集的廣告提醒你,進一步想你花錢消費。面對排山倒海的廣告催眠,我想 ...
蕭欣浩
專欄
端午節
專欄
2021.04.30
後疫情 飲食事
飲食文化的改變,每每受重大事件所觸發,走上不可逆轉的方向。最早的例子可以數到火種的發現,古人將生食變成熟食,減少患病可能,逐步演化出各種烹調方法。現今社會不乏相關例子,從廚具研發到食材的培育方法,都有嶄新的思維貫注,特別受到科技的加持。不過即使概念有多新奇,仍然難有大規模的影 ...
蕭欣浩
專欄
蕭欣浩博士
1
...
4
5
6
7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