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即食麵是了解韓國人生活的點、線、面,你會反對嗎?
猶記得數月前看《上流寄生族》,電影裏的女主人要求管家做一份炸醬烏龍麵加韓牛。你我都知道即食麵本來就是窮人恩物,但在麵裏加入好比和牛般矜貴的韓牛,如此貧賤東西富貴吃,某程度上其實是暗喻着韓國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公;又如,看《愛的迫降》時,飾演北韓軍官的玄彬化身暖男,情深款款地為孫藝珍煮麵,塑造的又是另一個場境的浪漫……一鍋即食麵,裏面翻滾着不止是果腹的能量,還潛藏韓國人近百年來的飲食史和經濟史,品牌、包裝、吃法、味道……每項細節都是重要的線索!
有統計,每位韓國人年吃即食麵七十五包,平均約五天吃一次,早能稱得上是習慣。「這與韓國戰亂背景有關!」研究韓國流行文化的學者鍾樂偉指出。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即食麵技術傳入韓國,自此即食麵就擔當了「救國」的角色。韓戰時,國家經濟蕭條,麵食成為取代米飯的主食。戰亂後,情況亦如是,米飯供應仍然不足,百姓唯有以即食麵果腹。當時從事保險業的全仲潤,眼見日本即食麵品牌的成功,於是照辦煮碗,在韓國發展即食麵工業,並於一九六三年創立首間麵廠——「三養麵食」。同時,即食麵剛好貼近六、七十年代當地人的生活習性,那時重建經濟,上班族工時長,節奏急促,吃一包快捷、方便的即食麵填肚最好不過,那時起開始奠定了即食麵的地位。
將即食麵去日本化
即食麵成為當地國民美食,但在普及的過程中,又經歷了一輪文化抗爭。對大韓民國而言,豈能接受完全的東瀛化?雖說即食麵製麵技術由日本而來,但今天在韓國人眼中最自豪的並非這個從日本學習而來的麵餅,而是那口味和體積更大碗的杯麵。日本人喜愛味噌,味道偏向鹹中帶甜,反而韓國人則鍾情辣味。所以,日本傳統的口味一直提不起韓國國民食慾。三養麵食之所以成功,不單是韓國首間即食麵廠,更是口味上的調節。韓國人米飯也不夠時,更莫說肉。剛好三養麵食有一款牛骨湯麵,內附人工味粉,正能滿足平民嘗肉的願望,咬不到一口肉,但能嘗到肉香。其次,就是辣味,日本人愛甘味多於辣,而韓國位處北方,天氣寒冷,辣能使他們暖身。於是製作辣粉隨即食麵附上,又貼近了韓民的口味。不要小看隨麵附上的人工味粉,這正反映韓國人鍾情人工味道的飲食色彩。
但奇怪是其後三養麵食的醜聞,被揭發工場以工業用材料製湯包,於是人氣一落千丈。此時,本應是辣勁十足的「農心」辛辣麵能超前的大好機會,可惜偏偏在杯麵盛器設計上出現差錯,以至銷售失利。錯就錯在農心企業,把日本杯裝即食麵毫無保留引入韓國。那款方便手捧的窄身設計,正好與韓國禮儀文化出現分歧,要知道在韓國提起碗進食是沒文化沒禮貌的表現,加上窄身的設計根本不適合放在枱上。如是者,農心只好再作修改,收復失勢,這也證明了韓國即食麵的「去日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