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在中環二十年的二手英文書店Flowbooks,經歷多次搬遷,上月底因無力交租而一度面臨結業。店長樹單在網上發起眾籌,令書店得以重生。這天我們來到仍被鐵鏈鎖着的書店,卻無阻人與書之間早已織成的鏈帶。
書店微小,盛載的是二十年來的態度與情感。人情味是Flowbooks其中一個獨有的性格,樹單說,即使是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他亦會主動表達善意,透過交流有關書的認識和心得,將彼此的距離縮短。「我不會計較可能我說了一大番說話,他最後也只會買一本書,也不會計較聊天的話題和時間,這是我一貫的態度。」
書是讓心自由流動的空間
這份善意,讓Flowbooks多年來走進每位老顧客的心。任職金融的Andrew,多年前無意中走進Flowbooks,從此與這裏結緣。「我記得是2002年,當時我家裏有很多書要處理,剛巧在報紙上看到有人收書,又有錢收,便抬着兩箱書來到。」一個舉動,促成了一段十多年的友誼,「第一次見面,直覺已經知道樹單這個人可以做朋友,與他很投契,什麼也可以說。」與樹單成為好友後,Andrew一星期會去幾次書店,兩人一同吃飯聊天。
同樣任職金融的Albert,閒時喜歡研究魔術,和樹單的第一次碰面,就是由魔術書開始,「我看到一本由一個著名的魔術師寫成的書,叫《Modern Coin Magic》,當我拿去結賬時,他問我是否會玩魔術,於是我即場示範了兩個魔術給他看,這令他的印象很深刻,於是我們就成為了好朋友。」二人由魔術結連,慢慢談起哲學與歷史,什麼也可成話題。
Albert認為,一踏進Flowbooks,就好像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這裏不再是外面煩囂的商業社會,而是一個讓人平靜的空間。在這裏總能碰到不同背景的人,「你會發覺原來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同的人,他們平日不會在你的生活圈子中出現,你可以和他們交流。在其他書店不會有這些經歷,因為那些書店不喜歡你太吵。」
一次,樹單和Andrew在Flowbooks遇見一位來自上海的女孩,她對香港很好奇,三人不停聊天,直至打烊。於是他們更充當導遊,帶上海女孩到大牌檔嘗試地道美食。樹單說︰「你不會無緣無故跟第一天認識的書店老闆吃飯,我們的關係源自於書,書是很單純的東西,因為書,我們建立了自然而然的信任。」
店主不能讓讀者的好奇心中止
樹單回想起第一本引起他興趣的書,竟是《叮噹》漫畫,「小時候我住在慈雲山,附近有個小童群益會的圖書館,距離家約有二十至三十分鐘的路程,我每次從山腰行到山腳,就是為了追看《叮噹》漫畫。」自此閱讀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開店後,曾有學生來到拿起三本書,最後卻放下其中兩本。樹單不明所以,追問下發現,他因不夠錢而放棄那兩本書。最後樹單不收錢,讓他把三本書全部帶走。「書店有三千多本書,他卻只拿起其中的三本,顯然他對這三本書很有興趣,他有好奇心去看,若不在此時滿足他,我就變成了一個扼殺好奇心的兇手。如果因為種種原因我不讓他拿回去,我就是很自以為是,不是我開了一間書店,就等於我說了算。」
樹單續說,在香港,我們需要好奇心,讓我們不計較金錢和時間,更讓我們愛上閱讀。在廣大的領域裏,總有一個起點讓我們開始閱讀。「《叮噹》不只是一本小朋友的書,如果一本書能讓你引起興趣,幾多歲的小朋友也可以開始閱讀之旅。」樹單說。
重新定義書店 重新定義店長
書店多年來書如輪轉,他愛惜每一本書,故希望書本能夠一直流動,產生更多價值。書店亦因此取名:「流動,是生生不息,沒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都在流動,力量就會產生。」
書店重開,更重視這種流動特質。「我們構思了一個每月的支持計劃,邀請一些個人或團體,透過每月一個數額,讓我們維持穩定的收入。他可以瀏覽及選擇他喜歡的書,然後保留。我們給予書店一種新的意義—我們將會成為第一間不賣書的書店,書不是買賣租借,而是飄流。」他更打算,邀請客人每年請一天假,來擔任飄流書館一天的館長,「三百六十五天也有不同的店長,客人每天來也會遇上不同的人。」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珍惜一間表面上很小的書店?因為裏面有無限大的可能。」樹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