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第一個酒店業協同組織The Leading Hotels of the World在美國紐約成立,象徵旅遊作為大眾娛樂消費的時代正式來臨。同年12月11日下午4時半至6時,香港輔政司兼署理港督蕭敦(Wilfred Thomas Southorn,後譯作修頓)爵士為新落成在九龍半島最南端的半島酒店主持開幕儀式,他在致辭時說:「(這家)矗立於維多利亞港入口,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高級的酒店,為旅客帶來前所未有的設施和舒適,提高了殖民地(香港)的受歡迎程度。」
半島酒店開業之初適逢環球遊輪航線、歐亞鐵路和長途飛機航線先後面世之時,西方發達國家的富人空羣四出遊歷,此為大旅遊時代的開端。1920年代的香港,當時西方乘搭遊輪作環球遊的旅客都會短暫停留香港一天,行程是坐乘汽車走訪港島區不同酒店,順便欣賞一下亞熱帶地區的扶疏綠翠,但當半島酒店開業後,這種集中了社交娛樂於一身的模式,讓香港趕上與巴黎倫敦紐約等國際大都會齊名的上海,成為一個摩登的旅遊勝地,一如當日蕭敦爵士所期望的,帶動了九龍區的城市發展,半島酒店由是聲名鵲起,成為香港製造的國際名牌──千禧年前後當時英國工黨的首相貝利雅發明了一個經濟新詞匯「創意工業」:把無形的知識和信息作為經濟產品,由此建立出一個新的經濟模式,亦是從這時起,人們對旅遊的概念有了不同想法。
遠東貴婦的誕生
1996年Betsy Wearing和Stephen Wearing兩位學者在研究旅遊業時,發現一種新的旅遊人辦:Choraster,代表一種在旅途間投入異地生活,然後思考旅程背後有什麼意義的旅客,Choraster代表了一種把旅遊的焦點,從外在的、物質世界,轉而為對內在和精神層面洗滌。而相對於Choraster的是Flâneur(法語漫遊者之意),這種旅客是以消費和冷眼旁觀來佔領異地城市空間的旅遊經驗。
過去當我們說到高級旅遊消費市場,往往指的是Flâneur那種着重於硬件配套的模式,但在1928年,當時的半島酒店已在提供類似強調互動和文化體驗的消費服務:凝聚殖民社交圈帶來時尚、引入新科技產品帶來摩登舒適和最高的衞生標準,善加利用協調不同風格的藝術品來營造帶有文化氣息的奢華,這些外在的、從物質世界來說最高的標準,因為有着不着痕迹又恰到好處的個人化服務,令人感覺尊貴、把「香港」獨有的文化身份,變成一種可以身心體會的Choraster經驗……這期的封面故事,說的就是這種走前在時代之前的「半島美學」。
歲月靜好
90年,是很多人活盡一生都不能企及的時間。半島酒店年開幕至今,歲月流逝,依然屹立於尖沙咀,見證風雲變幻,時代變遷。從開始時,被取笑而仍然立志成為「蘇彝士運河以東最好的酒店」,到一度成為九龍半島最高的建築物,到淪陷時期被強行徵用與易名,到慢慢成為本地社交地標、外地旅人最懷念的傳奇。如果半島酒店是一個人,那麼,儘管命途多桀,不凡的際遇卻讓她的美麗顯得格外堅毅恬靜,而這種氣質正源於她上下一心、恆久不變的人文服務精神。時至今日,這一位美麗的遠東貴婦,仍然沉潛着一股返樸歸真、在寧謐中醞釀出的淳厚。
研究中國旅遊業發展三十多年的Peter Hibbard說。Peter是主力研究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翹楚,2011年時並將研究結集成《Beyond Hospitality,The History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Hotels,Limited》,當中對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半島酒店的母公司)於十九至二十世紀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經營和所處時局,有很詳盡的資料整理。
「近年我受香港半島酒店邀請,整理公司數十年來的檔案。這陣子正和集團行政總廚Florian Trento(曾福賢)着手翻查酒店不同食肆的紀錄,看看可以找到什麼?由於日軍在佔領香港那三年零八個月,先把半島酒店徵為軍用,到1942年改名為『東亞酒店』期間把半島酒店的舊有資料全部丟棄,所以我所知的,都是從當時的報章報道和英國檔案處的殖民地資料文件中整理的,抱歉!」說話節奏明快風趣的Peter說。
「回到主題。如果要說半島酒店的美學,我認為有三個時期很重要:第一個時期是1928年開業時,『半島』代表的是一個摩登的形象;」摩登?「對!這家在開幕時被報章喻為『蘇彝士以東最佳酒店』,最初是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應當時殖民地所邀而建,當時這裏是一塊新填出來的土地,對面是1911年啟用、連接廣州的尖沙咀九廣鐵路(英段)火車總站,亦是歐亞鐵路的總站,當時歐洲旅客從巴黎乘坐火車,從歐洲到亞洲穿越中國最終來到香港,這些旅客來自地球上最摩登的地方,因此當日半島酒店決定興建時,便參照集團在上海那些十分成功的例子,如禮查飯店、和大華飯店那種有華麗摩登裝潢,酒店內設有大樂隊、舞池、不同食肆和酒吧等具有社交價值的新式酒店。」
突顯階級性從來是品味消費模式的主題,藉消費羣獨有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來彰顯「那個圈子」的階級品味。由於當時上海是東方最摩登的城市,吸引來自四方八面社交名人,從王孫貴冑軍政要人,到資本家文藝巨擘,對這些人而言,在各摩登城市穿梭交際,觥籌交錯展示華服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座現時被評為歷史一級保護的半島酒店落成於1928年,商業上參考了禮查飯店和大華飯店等成功方程式後,委託Hong Kong Realty Trust Co. Ltd., Civil Engineers設計和承建一座能彰顯帝國光輝的意大利文藝復興(而不是殖民地)風格建築,但採用了當時新穎鋼筋混凝土結構磚技術建成:表面飾以灰綠色石膏塗層,簷頂和酒店內細部華飾由著名的上海工匠創造。Peter說:「正因為『半島』選址是在未發展的九龍半島,相對擠迫的香港島,這選址令酒店有更多空間發展。」
至於酒店內佈置,着重帶出一種華麗而優雅的氣質:大堂裏由高大的柱羣與飾上天使華飾邊的鏡子天花、長吊扇悠悠旋轉令華麗的維也納吊燈輕微搖擺。對正大門的主樓梯,欄杆雕上蔓衍的花飾,而地板是進口裝飾瓷磚。西翼一樓是安妮女王風格的閱覽室,兒童餐廳和安頓旅客隨從的休息室,所有裝飾像從童話故事走出來般,華麗,婉約而舒適。
酒店裏所有家具,都是上海工匠以桃花心木人手訂製,其中一張當年的桃花心木枱還放在今天六樓的Music Room,樣式典雅大方,從中可知當日管理層對「半島」的奢華定義。根據資料,在豪華裝潢外,酒店當時引入了最現代化的設施,包括七部電梯、自動洗碗機、自動化的麵包切皮及塗牛油機;四千盞電燈、一百八十五把吊扇。
而橢圓形的玫瑰廳更是城中社交熱點,樂隊演奏的是華爾滋和狐步 ─ 華爾滋是歐洲貴族正式社交舞曲,端莊華美;而狐步的「慢-慢-快-快」節拍,是最能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國貴族那種醉生夢死的寫照,兩者都代表了大英帝國的上流社會文化在這片殖民地開花扎根。因此,半島酒店吸引了全世界最閃耀的名人,無論是年首次接待英國王室成員告羅士打公爵,還是本地華商大老何東在年舉行的金婚紀念派對,或是招待國際影星差利卓別靈……自此數十年,半島酒店都是各國王室及社交名人旅遊亞洲時的下榻首選,「半島」的衣香鬢影不夜天,令香港一躍成為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城市。
「半島酒店一鳴驚人,是因為那些盛大的舞會,每一個都是最大的社交盛事。」Peter說,當時本地的精英華人都來「半島」學跳舞,這有助打破過去歐裔和本地華人兩個平衡世界的民間互動,亦反映出社會對摩登新時代的慾望投射,而這種投射,不是區域性的,而是一種全球共有的慾望投射。
部分圖片由半島酒店及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提供
(完整文章刊登於第2613期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