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盧吉道散步(一):走在盧吉道 重重障礙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在盧吉道散步(一):走在盧吉道 重重障礙

盧吉道27號門前大閘。
01-14
盧吉道27號門前大閘。

幾年來,這條狹小的路徑,一直面臨被架起重重「路障」的危機。

盧吉道上,有着不少歷史建築物,如山頂纜車辦公室(二級歷史建築)、爐峰峽電力分站及34號Westcrag(三級歷史建築)等,而28號屋亦獲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近年,砍樹和拆卸等毀壞環境事件頻頻發生,長遠而言將影響這條步行徑的交通,並對文化景觀和生態造成破壞。

而於1916年落成的盧吉道27號大宅,是路上第一座建築物,獲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城規會批准大宅業主將之改建為精品酒店的申請,內部將間成十七個房間,及新增兩座別墅式酒店,並設有2,476平方呎私人休憩場地。

有過百年歷史的盧吉道27號大宅,城規會最近通過發展商申請將之改建成一幢有十七個房間的酒店。
有過百年歷史的盧吉道27號大宅,城規會最近通過發展商申請將之改建成一幢有十七個房間的酒店。
從屋外空地可一覽維港景色。姚醫生說,他當年在這裏看着國際金融中心興建、落成,後來趕上的環球貿易廣場,更高。
從屋外空地可一覽維港景色。姚醫生說,他當年在這裏看着國際金融中心興建、落成,後來趕上的環球貿易廣場,更高。

在一條行人步道改用四輪汽車「走路」,又是什麼情況?

「從前由盧吉道1號返家,路程短短900米,沿途就有三十七個彎位,路面闊度僅1.8至2米,我駕着車,轉每一彎也要很小心慢駛,通常每次車程需要十五分鐘,跟步行所需的時間一樣。」姚吉甫醫生說。1999至2012年間,他跟家人租住山頂盧吉道27號大宅,生活自此因這條曲折蜿蜒的小路而改變。

每天下班,他會先致電管家詢問路面情況,確保沒有對頭車後才緩緩駛進盧吉道。有時清晨有急症要趕回醫院,半夢半醒,稍一不留神,車身便會擦向路上的街燈或欄杆,「我選了一輛最小的車子,只有1.475米闊度,但在一些死亡彎位還是避無可避,車容易撞花,扭軚慢駛耗損也大,平均三年就要換車一次。」有一次,一輛的士沒有留意盧吉道是禁區,駛進了路段,結果跟他的車迎頭對峙了四小時。「出入困難,即使在外有幾小時空檔,我也沒有意欲回家休息。」

三十年代的盧吉道27號大宅,客廳設有壁爐、英式擺設和家具,精緻細膩,充滿英式典雅氣派。(圖片由香港歷史檔案館提供)
三十年代的盧吉道27號大宅,客廳設有壁爐、英式擺設和家具,精緻細膩,充滿英式典雅氣派。(圖片由香港歷史檔案館提供)
05-6
多年來的住客都細心保養大宅,是對歷史建築的尊重。因山頂潮濕,當年姚醫生四出尋找能特別防霉油漆來保養牆身。(圖片由姚吉甫醫生提供)
(多年來的住客都細心保養大宅,是對歷史建築的尊重。因山頂潮濕,當年姚醫生四出尋找能特別防霉油漆來保養牆身。(圖片由姚吉甫醫生提供))

每天走在盧吉道的人如過江鯽,每年更有最少700個團體活動在路上進行,好像老人院的長者在中秋節時帶着燈籠前來賞月、各項長跑或毅行比賽,過年的煙花匯演,路上更是擠滿了人。他笑說,當日家人看屋可能是在星期一人流最少的日子,然後被那維港景色打動,毅然決定搬進來。但對他來說,俯瞰山下景色,視線總是落在自己上班的那幢醫院,感覺似近還遠。「我常幻想家中有一架吊車,每天可乘它直達到要往的目的地。」他說,在這路上駕車出入困難,當汽車及行人被迫同時經過,要「車讓人」或「人讓車」,只能隨機應變。而每每途人在避車,他們更需要攀上欄杆或走到渠蓋上;遇上推着輪椅及雙座位嬰兒車的人,更加是尷尬狼狽。「試過被行山客責罵,有人甚至爬上我的車頂越過而行,表示不滿。」

為了盡量做到人車共融,姚醫生盡量減少出入次數,並在早上七時駕車出門,晚上七時後才回家,避開行山人潮及觀光旅客。「這路上的住客不多,幾家人都是這樣互相配合,自成一個平衡道路生態的系統,因為這條路是所有人共同享用的。」

自城規會在上月通過發展商將27號大宅改建成酒店,盧吉道有不少工人在路上運送工程物料。
自城規會在上月通過發展商將27號大宅改建成酒店,盧吉道有不少工人在路上運送工程物料。
盧吉道是禁區,路上數戶居民必須申請禁區紙才能行車,亦要確保保障路上安全和遵守運輸署指示。
盧吉道是禁區,路上數戶居民必須申請禁區紙才能行車,亦要確保保障路上安全和遵守運輸署指示。
盧吉道上其他路段的建築物,許多在易手後一直空置。但近年一些建築物被拆去夷為平地,成為部署工程的地盤,因而也多了工程車輛從夏力道駛入盧吉道非禁區路段。
盧吉道上其他路段的建築物,許多在易手後一直空置。但近年一些建築物被拆去夷為平地,成為部署工程的地盤,因而也多了工程車輛從夏力道駛入盧吉道非禁區路段。

生態瀕臨污染?

由此可見,位於郊野公園範圍的盧吉道,實難以負荷住宅用地被改為商業用途。姚吉甫醫生指,現時路上車輛進出時,必須先取得禁區紙,以往他只是一家四口居於27號大宅,按平日汽車使用道路的次數、加上盡量配合繁忙時段不使用汽車,才能勉強配合路上人流。「因為道路的闊度,只能容許一架車輛勉強通過,故日後不論是施工期間,或前往酒店的交通接送和物流供應,都會加重道路的負荷;亦無法支援酒店所需的消防、警務與救護車服務。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將對酒店住客和路上人羣的安全構成危險。」姚醫生說。

按城市設計的原則,發展似是無可避免,但通常會避過在高生態價值的綠色地帶進行開發。曾為世界各地設計酒店的建築師羅穎佳,更認為在盧吉道建酒店並不是理想的發展方案。「計算車流,每個房間每天產生四至六架次,每天就會產生逾百架次車流。改建工程亦會涉及砍伐樹木,影響景觀及生態。把行人道改為行車徑同時把自然環境改變,城市規劃和酒店設計的原則都不會這樣,如選,只會選山頂其他石屎地帶。」

地圖上,等高線較密集的位置是盧吉道,代表這位置山勢陡峭,兩位建築師指,這一帶不宜作高密度發展,更不應將土地改為商業用途。
地圖上,等高線較密集的位置是盧吉道,代表這位置山勢陡峭,兩位建築師指,這一帶不宜作高密度發展,更不應將土地改為商業用途。
在建築師石林之(左)和羅穎佳(右)眼中,盧吉道是一條自然徑(pathway),應只供行人使用,而從城市規劃角度看,他們更直言,不應在這郊野公園範圍內進行發展。
在建築師石林之(左)和羅穎佳(右)眼中,盧吉道是一條自然徑(pathway),應只供行人使用,而從城市規劃角度看,他們更直言,不應在這郊野公園範圍內進行發展。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