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尋常西灣河】家在太安樓 住戶的驕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區區有故事

【實在尋常西灣河】家在太安樓 住戶的驕傲

2

說起西灣河地標,街坊會異口同聲說:太安樓。

1968年落成的太安樓由置地興建,當年港人大排長龍,有報道指連續兩天每天有過萬份申請,是當年港島東一件大事。H形大廈是當時最新型設計,單位由385至465平方呎,容納住客上萬人, 招租廣告以「規模宏大、雄霸遠東」作賣點,稱此為「全世界最大的住宅建築物」。

時至今日,四周的高樓令太安樓少了當年的霸氣,但太安樓地處交通樞紐, 仍是西灣河地標。

太安樓是1960年代的最新型設計,因為地處交通樞紐,時至今日,仍是西灣河地標。
太安樓是1960年代的最新型設計,因為地處交通樞紐,時至今日,仍是西灣河地標。

住戶的驕傲

「太安樓以前很宏偉呀!全港最靚的細單位!」八十多歲的太安樓第一代業主華姐對太安樓之輝煌歷史津津樂道。「六七暴動後樓好便宜,西環買房送裝修!太安樓兩房一廳,兩萬六一間,供樓每月300元還找回一元!現在升價100倍!」華姐聲音特別洪亮。

六十年代的西灣河、筲箕灣一帶都是唐樓,山邊更是木屋區,相比起來,太安樓既是大型樓盤,又有電梯,曾經傲視西灣河。

樓下就是海皮,八十年代填海前,太安樓向北一翼享有近二十年的無敵海景, 但當年人們還沒有追捧「海景樓」的觀念。

「樓底九呎高,廚房可放碌架牀,以前一打人一齊住(十二人),下樓就有商場,打風下雨不用出街。」一層六十八伙,走廊又長又直,有點像舊式公屋。華姐說,昔日老街坊打開門閒話家常。太安樓住宅單位眾多,共有十六部電梯,「電梯大堂可以擺五圍。」走火梯四通八達, 自出自入,保安員不會查問,每個月管理費300元。據說有段時間頻頻高空擲物,電視、雪櫃、洗衣機都有!「近年太多劏房, 樓上整高地台,我家玻璃都被震裂啦。」

老住戶華姐笑嘆,這電梯大堂寬敞得可以擺酒。
老住戶華姐笑嘆,這電梯大堂寬敞得可以擺酒。
一層六十八伙,走廊又長又直,有點像舊式公屋。
一層六十八伙,走廊又長又直,有點像舊式公屋。

「窮人家,住得過!想吃雲吞、車仔麵都有,樓下診所多。在西灣河如果要求不太高,可以淡泊自甘過日子。」黎仲林也是第一批住戶,退休前從事服裝設計行業。他觀察到太安樓目前有一半以上是長者,子女長大搬出去,長者依然喜歡留守。常年不見有空置單位,住了幾十年也不見有滲水、漏水的毛病。「嘉亨灣樓下是個巴士站,顯得不夠高貴。我們住太安樓也可以享受到那邊的海景。」他經常推太太去海旁吹風散步,輪椅沿途暢通無障礙。

黎先生和太太相濡以沫,在太安樓安居四十六年。
黎先生和太太相濡以沫,在太安樓安居四十六年。

與電車結緣

「我不喜歡這裏衞生差,亂糟糟,有時甚至會見到蟑螂和老鼠,管理麻麻哋,但始終有份情意結,生活習慣了不想搬了。」 香港電車文化館館長李俊龍自有記憶以來已經住太安樓,父母1983年搬進來,現在自己也買了太安樓另一個單位。

李俊龍小時候,太安樓一樓平台有噴水池,是小朋友玩耍的地方,還在電梯大堂踢球、踩單車。他記得媽媽帶他去樓下雜貨店買雞蛋,人人會拿雞蛋對住燈泡照。 現今麥當勞的位置原是「太安戲院」,後來改名「金明戲院」,專放三級片。九十年代初,有親戚從大陸來港,父母帶他們去看場三級片。聽說有一段時期,樓上單位出現過一樓一鳳。

李俊龍小時候在電梯大堂踢球、踩單車,點滴回憶湧上心頭。
李俊龍小時候在電梯大堂踢球、踩單車,點滴回憶湧上心頭。

住太安樓令李俊龍與電車深深結緣。 小時候和父母住在七樓,推窗望出去就是電車路。他一哭鬧,媽媽就抱他去電車站,聽到「叮叮叮」他就收聲。這是他對電車最早的記憶,他喜歡在窗邊看每部車上的廣告,「五顏六色好有趣,有一個相機廣告用車頭燈做鏡頭!」他年少時又去附近看西灣河電車廠鋪路軌……鍥而不捨收藏電車文獻資料和懷舊照片,後來成立香港電車迷會,手造電車模型、辦展覽、設計產品、出書,得到愈來愈多迴響,還在山頂開設「香港電車文化館」,漸漸從個人興趣邁向推廣電車文化。

太安樓住宅單位眾多,共有十六部電梯,自出自入,保安不會查問。
太安樓住宅單位眾多,共有十六部電梯,自出自入,保安不會查問。

混雜商場

太安樓商場位於地面,出口眾多,通道寬闊,人流匯集。價廉物美的街頭風味,自由寬鬆的氛圍,恰恰是在商場私人業權的庇蔭下才得以保存,令其成為港島東最有規模的小食夜市。

即拉腸粉、生滾粥、雞蛋仔、串燒等街頭小食雲集。很多是靠牆舖,沒座位, 客人要立吃。男女老少,不管衣著光鮮還是收入微薄,只要無懼油煙,也不介意漆黑的天花和裸露的電線,共處陋巷斗室,自得其樂。

車仔麵一家人

林記車仔麵是一間人龍店。

「鹵水豆腐、 咖喱齋、 燜冬菇、菜心、 魷魚,要咖喱汁。」剛放學的美少女看着眾多菜式,眼花撩亂,不小心就點了五餸。 吃車仔麵樂在隨意,看到什麼,才想到吃什麼,隨意地指。老闆娘林太動作麻利,淥東西時還隨手抓把鮮嫩生菜免費贈送。

隊伍縮短了又延長,加長又縮短。鍋爐旁熱血沸騰,林太就算冬天也常常只穿短袖,揮汗如雨。一家人堅持自己煲湯燜汁, 咖喱汁自己調,魷魚不是用「哥士的」(氫氧化鈉)來浸泡,而是用可食用鹼水,「雖然時間長、成本高幾倍,但安全一些。」餸料放在餸格內,多達五十多種選擇!為了保持新鮮,餸料都是賣完了分批煮。

林家在西灣河做了四十多年車仔麵檔,從興民街碼頭到天橋底,一路是走鬼檔。 兩夫婦帶着幾個孩子一起推車仔開工。 小販管理隊充公了車仔,只好連夜埋頭燒焊捶車仔。後來遷入太安樓。起初在機舖門口租了靠牆檔,擺桌椅在通道上給客人坐。

有兒子從旁幫助,林太樂在心頭。
有兒子從旁幫助,林太樂在心頭。

「以前最擔心養不大幾個孩子,幸好他們都很生性,從來沒讓我們操心。有得做有得食就好滿足了。」林太一臉感激。

以前開工時見中學生在機舖進進出出,她擔心孩子受影響。兒子主動安慰:

「阿媽你不用擔心,我不會學壞。」後來他們又與水果舖業主分租,同一個舖位,白 天賣水果,晚上賣車仔麵。業主結束了水果檔,林記就繼續租下去。「業主真的很好!有人情味,不怎麼加租。」

現在店內座位不多,但仍可以門口旁擺放枱椅。林太兒子剛從廚房忙完一輪, 坐在一旁吃麵。從小吃到大,百吃不厭, 父親每天也會吃兩三碗。「阿爸經常說裏面在下雨。六十多歲,每天在廚房十多小時。」不忍父母辛苦,二十五歲的他澳洲讀完大學回來就入廚房幫手。

像林記車仔麵舖這樣多菜式的選擇,有賴於良心業主體恤,未有因高 租金壓縮顧客的選擇。
像林記車仔麵舖這樣多菜式的選擇,有賴於良心業主體恤,未有因高 租金壓縮顧客的選擇。

立雜炒麵

入夜,通道上油煙味瀰漫,食客不介意,甚至欣賞這裏的鑊氣,開吃之前至少看了場拋鑊表演。

日間由弟弟做鞋檔,夜間大隻佬林師傅就燃起火水爐,熊熊烈火燃燒到深夜兩點。

林師傅做了幾十年,依然享受做小販謀生,沒有想過開舖,因為攤檔夠自由。
林師傅做了幾十年,依然享受做小販謀生,沒有想過開舖,因為攤檔夠自由。

客人先選麵底,如公仔麵、烏冬、油麵、米粉、河粉,再選好配料(雞肉、蟹柳、火腿、芽菜、洋葱等)。他落油爆香洋葱,再落餸兜一兜,三兩下手勢,拋了幾下鑊,落入自己調校的神奇豉油,繼續炒,在高火之下,由落鑊到入盒大概三分鐘。平凡的炒麵鹹中帶甜,香氣四散,鑊氣一流!每晚100多盒不在話下。

他多數在天徹底黑之後就會現身太安樓。「我不喜歡困身,賺多賺少無所謂啦。」他一直以做小販為樂。每天早晨六點去赤柱海灘游泳,晚上炒累了也溜出去海旁打拳。「我注重健康多過注重錢。」幾位輪班炒麵的女士是附近街坊,做兼職幫補家計。

要做到爐火純青,並非一朝一夕、「玩吓玩吓」的心態,他在太安樓謀生三十多年。原本住聖十字徑村,寮屋區拆後搬去柴灣,卻仍回來擺檔。以前商場外的行人路擺滿小販檔,好多人開車來買宵夜。最初他用紙包,後來客人要求用盒。油煙燻入藥店,「幾十年街坊,互相照顧。」

普通的小炒材料,因為鑊氣十 足,炒得有滋有味;每晚賣 100多盒。
普通的小炒材料,因為鑊氣十足,炒得有滋有味;每晚賣 100多盒。

手作空間

太安樓雖以食知名, 但卻包辦日常生活所需:地產代理、僱傭中心、電子產品、美容店、洗衣店、五金舖、藥材舖、 文具店,甚至有罕見的租漫畫租碟店、機舖、膠片廣告、影印店、改衣店。混雜在各食檔之間又有中西醫和超市……

舊式雜貨舖,買米斷斤秤、買雞蛋可以先照照是否新鮮,按自己所需來買,並非統一包裝。
舊式雜貨舖,買米斷斤秤、買雞蛋可以先照照是否新鮮,按自己所需來買,並非統一包裝。
太安樓機舖,不再是年輕人勝地,卻有中年女士流連。
太安樓機舖,不再是年輕人勝地,卻有中年女士流連。

有一家鞋店,少女到阿婆,顧客絡繹不絕。打扮新潮的陳姐,人稱「大家姐」, 下班經過太安樓和炒麵林師傅閒談,又進鞋店去掃貨。她任職金融公司高職,是西灣河街坊,也是鞋店常客,即使不帶錢都可以先穿走一雙新鞋。她每個禮拜買兩三對,「玩吓囉。好多新款,抵過花園街!廿九元一雙,最貴也就100多。冬天賣靴子時,三重人牆擠不進去。」

在西灣河倍受歡迎的平價鞋店,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一對,少女和阿婆都光顧。
在西灣河倍受歡迎的平價鞋店,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一對,少女和阿婆都光顧。
太安樓有很多手 作小店,裝潢分不清年 代,雖然冷門,卻又始 終有顧客。
太安樓有很多手作小店,裝潢分不清年代,雖然冷門,卻又始終有顧客。

西灣河不少店舖的招牌都是「景生」 葉先生之手。店舖實用面積不到八十呎, 好在舊式商場允許很多空間霸回來,門口可以擺放機器。見到街坊來做魚檔用的膠桌面、雪櫃層架,零零星星。「現在兩公婆無出糧,不知道可以堅持到什麼時候。」 葉生說,很多廣告牌早就回大陸做了,以前裝招牌純靠經驗,而自從屋宇署訂立新規定,對招牌的大小、材料、結構,以至安裝位置都有限制,他們的生意一落千丈,一個招牌一萬幾千,但「聘請註冊承建商的花費無法回本。一口螺絲承受多重?這些數字怎麼知道?」

西灣河不少店舖的招牌都出於葉先生之手,手作的功夫,他自嘆快將凋零。
西灣河不少店舖的招牌都出於葉先生之手,手作的功夫,他自嘆快將凋零。

「都是街坊小生意。飽不了,餓不死。」余輝記配匙店的余師傅繼承父業,無論生意如何,總是一臉怡然自得,開鎖是手藝也看功底,即使新時代密碼鎖也難不倒他。他八歲開始接觸鐵器,六十年代流行碌架牀、花籠,生意應接不暇;八十年代幾個屋苑一起入伙,一天安裝六、七把鎖。回歸前澳洲邀請他全家移民,他卻拒絕做二等公民,虔誠繼續守着這小角落。

即使只是幫街坊配把匙,都專心致志。
即使只是幫街坊配把匙,都專心致志。

無王管,不阻街

太安樓的小販數目原本比現在多幾倍,環境衞生甚惡劣,更傳聞有黑社會收保護費,業主立案法團也痛下決心整頓,小販大多入舖,衞生已大有改善。不過很多小販只是租靠牆舖,地方淺窄,故仍是在舖外擺放慣用的小販車仔。2001年食環署曾在業主法團告發下作大規模掃蕩,以「阻礙公眾地方」(俗稱「阻街」)對其中 一名小販提控,裁判官雖把太安樓小販視作「無王管」,但認為太安樓商場是私人物業範圍,故「阻礙公眾地方」的罪名不成立。

通道上,牆角開個小枱就可以招待食客。
通道上,牆角開個小枱就可以招待食客。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區區有故事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