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安身立命、扎根繁衍之所,在耕住合一的鄉郊裏,沒有農地就沒有家;即便是各種代表香港製造的本土工業,亦在城市邊陲的土地裏默默耕耘。
新界東北發規劃擾攘十二年,上月二十八日,政府開展為期約一年的第一階段收地,收購約六十八公頃私人土地及搬遷四百四十五個家庭。
一直以來,政府及主流社會相信,拆建式的發展是進步的象徵。因此,一些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或阻礙經濟發展的人事物都要被「犧牲」,發展主義的邏輯亦變得順理成章。然而,鄉郊的美好,不是它將會發展成一個新市鎮;鄉郊的美好,在於它仍存留鄉土生活的餘韻;鄉郊亦不是有待發展的空白,而是構成一個地區社羣的重要部分,只有保存鄉土的生活和文化,植根鄉土,才能抵抗資本主義帶來的迷失。
這些年來,新界東北的村民和支援的人,經歷漫長的土地保育抗爭,好像最終要迎來最後一仗。可惜的是,在古洞村內的本土工業(名副其實「香港製造」),酒廠、醬油廠和肥皂廠等,其實都在默默耕耘和發展。當中,有七十年歷史的「志記鎅木廠」,更早在一九四七年在北角渣華道起家,把原木鎅開,為傢俬廠、地盤等行業提供原材料,直到一九八三年搬到上水古洞經營至今。
爭取保育鎅木行業
走進志記鎅木廠,會驚嘆它壯觀宏偉有如一座博物館,木廠四周整齊地擺放着大大小小的木材,也有運用入榫原理組裝而成的木枱;門前立有一塊以廢木雕刻的木雕,名為「春夏秋冬」,上面刻着南宋慧開禪師在《無門關》寫下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此話道出負責人王鴻權(權哥)的人生之道。
近年,權哥把「命不該絕」的廢木撿回來「續命」。不管是灣仔碼頭的舊防撞木,抑或是中電電燈柱木,他都收納回來加工處理循環再用,搖身一變,成為地盤木架、貨櫃骨架,以至變成他教授木工班的材料。他希望將鎅木知識傳授給新一代,揚言「木和人的關係,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不合時宜」,正向政府爭取保育這碩果僅存的鎅木行業。
木廠快將面臨被清拆的命運,權哥寫了一封給社會大眾的信,節錄如下:
「我們都是上天孕育的生命,生與滅的過程是必經,世界是平等的。中國人常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但人類的繁衍及生活,對地球資源所帶來的破壞,大家絕對是有目共睹。人類的生活如沒有樹木及植物的供養,是不能生存的。
「我個人認為口說環保,意義不大,故實踐才是真理。透過與木材的接觸,才能得知當中的知識及明白保育的重要性。回收、重用、活化才能令木材重添生命。過去幾年木廠每月均舉辦木工班,希望透過一天的課程不僅讓學員製作家品,更藉此提升他們對木材的基本知識及鼓勵循環再用。
「在環保工作上我們嘗試略盡綿力,真希望志記鎅木廠能斷續擔當此角色,並且能夠保留、活化、重新讓新一代有機會了解和學習,珍惜地球的資源,好好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