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街道”Lee Tung Street”誕生,到近年轉變成商場”Lee Tung Avenue”,利東街可說是與整個香港的發展相連。
一八四一年,英國佔領香港,港英政府隨即在灣仔海岸展開首度填海,所得的土地,正是利東街、春園街、廈門街一帶,這幾條街很快就成為港島重要的住宅商業區域。但「利東街」的街名,其實要到一九一八年,利希慎家族購入此街道時才出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製造業興旺,印刷業也相應蓬勃起來,政府將一些印刷店集中在利東街,方便監管。在七十年代,利東街逐漸成香港的印刷業重地,各店印製各式各樣的喜帖、利市封、揮春、月曆,利東街「印刷街」或「喜帖街」之稱號廣為人知,更曾是外地遊客訪港的必到景點。
踏入千禧年,初生的市區重建局啟動利東街重建項目,為利東街仕紳化之源頭。此後,民間曾經決心與當局周旋角力,擾攘數年。然而市建局的方案長驅直進,和私人發展商合力建設重建項目,利東街終被改變成今日的模樣。
1997:公營機構土地發展公司公布「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項目」(H15)。
2001:市區重建局成立,取代土地發展公司。
2003:市建局正式推行H15項目;街坊組成「H15關注組」,就重建項目爭取權益。
2005:H15關注組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交居民設計的「啞鈴」重建方案,遭城規會否決;市建局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H15項目的土地。
2006:市建局提出其規劃方案,沒有納入民間重視的「樓換樓、舖換舖」原則。
2007:市建局方案獲城規會通過,利東街開始清拆。
2009:市建局就H15重建項目招標,結果由信和置業及合和實業合作投得。
2010:利東街正式封閉,重建項目動工。
2013:市建局與發展商宣布將「利東街」發展項目重新命名為「囍歡里」,引起爭議。
2015、2016:發展商放棄「囍歡里」之名,復用原名「利東街」;新住宅「囍滙」、商場「利東街」相繼落成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