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學】做10分鐘佛系老師:放下咪 讓學生找自己的學習方法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愉快學習

【動手學】做10分鐘佛系老師:放下咪 讓學生找自己的學習方法

education-finland-02

鐘聲響起,小息完結,一年級的課室還是一片喧鬧。呂老師打開課室門,同學們似乎把她當透明,繼續你一言我一語。呂老師見慣不怪,她如常打開電腦,忽爾,喇叭傳來悠揚的音樂。本來還在吵鬧的一年級學生,突然像着了魔一樣慢慢安靜下來。一分鐘之後,課室就回復平靜,呂老師這才開始上英文課。十五分鐘過後,也就是一個六歲小孩可以維持專注力的時間,同學開始坐不定,呂老師才使用咪高峰。

堅樂第二小學的一羣老師和校長,還有教育大同的夥伴,在今年二月去芬蘭「朝聖」,參考當地的教育方式。回港後,一眾老師嘗試實踐理想中的教學模式。「我很欣賞芬蘭課室那種寧靜,像是置身天堂。」呂老師說。即使芬蘭的同學可以在課室到處走,但是各有各空間,反倒給人一種平和的感覺。呂老師心想,如果自己都做到就妙極了。

「我回來真的有試,第一次不用咪,十分鐘之後就開返,真係唔得。冇咗支咪嘅十分鐘,我覺得自己好似廢咗武功。」呂老師憶述時也苦笑謂,原來十五分鐘的寧靜,得來不易,理想與現實確實有點距離。

老師也脫下鞋子,與學生平起平坐,會是怎麼一回事?
老師也脫下鞋子,與學生平起平坐,會是怎麼一回事?

 

有形的咪高峰 無形的學習自由

「老師只是用支咪代替一把刀,『行』住小朋友四十分鐘。」咪高峰對於學生只是一個金剛圈,聽到老師唸緊箍咒,小孩就不會亂叫,不會亂動。「 但係一見你放低張刀,仲唔黎料咩?」老師們常會投訴學生不聽教,嗌極都不守規矩。「學生習慣老師用高壓的聲線去聲控,老師只能靠大聲令學生屈服。」

剛從芬蘭回港的兩三個星期,呂老師一直在嘗試不同方法,想重現自己在芬蘭感受到課堂。第一次一入課室就關掉咪高峰,同學尚未習慣。知道自己太過進取,呂老師退而求其次,入課室先用咪,但是會播一分鐘音樂,讓學生有時間慢慢安靜,習慣輕聲細語之後,呂老師就可以關掉咪高峰。「但是小朋友的專注力有限,十五分鐘之後自然會開始吵鬧。」呂老師認為,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四十分鐘一節的課時始終是太長。

「一年級的學生,一郁就學到嘢。」呂老師教英文,上一堂教文法的 “ing”,就真的讓學生在課室內跳。「有些平日上堂會瞓覺的學生,都跳得好投入。」呂老師認為,這個年紀的小孩都需要多一點活動。「少用筆,多說話,多走動,忍受到學生嘈吵,其實已經好好多。」

可惜香港校舍普遍細小,空間不足是一個難題。「芬蘭的課室都只是大一點,但是樓底高,而且上課不一定要在課室入面。」芬蘭的老師會安排學生在校園不同角落「尋寶」,同學有時會坐在樓梯間,有時會俯臥在走廊,都是在做堂課。「香港學校的課室比較細,有些過度活躍的小朋友,行來行去都只能像隻蟹一樣打橫行,沒有足夠空間滿足他們的生理需要。」

同樣有去芬蘭的簡彤老師,讓學生做完堂課之後有自由時間。有學生捉棋,有學生看書,也有學生做功課。
同樣有去芬蘭的簡彤老師,讓學生做完堂課之後有自由時間。有學生捉棋,有學生看書,也有學生做功課。

釋放空間 課室落實因材施教

始終目前還是有一個課程框架,老師和學校可以做的並不多。「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思考,提供更多選擇給學生呢?」例如喜歡郁動的可以跳住學,喜歡安靜的可以玩學習卡,喜歡扮鬼扮馬的可以做動作,喜歡聽書便乖乖的坐下來聽老師教導。「課堂的安排應該要給小朋友多一點空間,選擇自己覺得最舒服的方式學習。」

各小組都提出建議,最後大家共同選出一個主題。過程需要學生良好溝通,如何表達自己。
各小組都提出建議,最後大家共同選出一個主題。過程需要學生良好溝通,如何表達自己。

要提供更多選擇給學生,老師的備課的時間卻會大增。「所以學校要釋放更多空間。」呂老師笑言,「更多空間,一定要寫低。」多幾個人,多幾個腦,老師們才可以構思更多好主意。老師最忙是批改作業,要減少工作量,其實跟考試也有關係。如果不是一試定生死,如果不是靠死記硬背來得分,功課上的安排也可以更有彈性。

「芬蘭的評估是恆常且有進展,不只是一個大考試。」呂老師以英文科為例,讀寫聽說四個範疇,說話與聆聽可以靠老師在課堂的觀察評估,例如是學生之間的對話,或者是表演的表現。「出一份卷,用五分鐘考一個學生說話,然後決定他全年的說話技能就是85分,其實冇乜意思。」

帶着懷疑去「放手」

教書已經十九年,呂老師坦言,打破課室的框框,都是近幾年才出現。堅樂第二小學與教育大同合作,獲賽馬會資助,實驗下午課堂動手學。教育大同與夥伴Creative Kids、Maker Bay、綠腳丫等團隊,在兩年前第一次入校園,向老師示範,如何在上課時放手。

呂老師第一次聽到,心裏帶有兩三分懷疑。第一次觀課,看見學生像無掩雞籠。其中一堂是讓學生透個不同動作認識自己的身體,一個學生不聽指示撞向柱,導師卻沒有阻止,呂老師在旁看得一額汗。「我當時還用一個相當嚴厲的眼神望住學生,希望他會見到我會停止。」那時,呂老師覺得,放手是否真的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律?學生是否真的會明白老師的想法?

現今教育制度,教育局有指引要學ABC,教科書有ABC,老師就要教ABC,學生就要學ABC,考試就是考ABC。「無論學生鍾唔鍾意,都要坐定定聽書。」直到下學期,呂老師也有機會與導師一起帶堂,落手落腳之後,開始明白夥伴團隊的想法。「原來只要信任學生,學生是會尊重老師。」

捉住學生的手,他們就不懂自己來。
捉住學生的手,他們就不懂自己來。

學生有份參與學習的決定,是學習的「持份者」之一,他們就會投入。例如呂老師決定要讀一本講環保的書,書中提及節儉的婆婆連留起橙皮做清潔劑。同學可以共同決定主題是橙,活動的內容是做橙汁雪條。「即使做雪條的時候會吵架,同學柄埋一邊五分鐘,又會自己返埋位做。」同學信任老師,覺得上課開心,自然願意投入。

自由10分鐘

「以前教書,實在可以安排太多嘢俾同學做。」學校推行動手學,鼓勵老師將學習主導權交還學生,呂老師才有空間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思維不同,就沒有那麼執着,就可以放手。」即使被困在一個框架,呂老師也嘗試在四十分鐘的課堂,安排最後十分鐘做自己時間。做功課、寫手冊、找老師問功課,還是與同學玩遊戲,聊天聊個痛快,在這十分鐘內,都是由學生決定。

這個安排,源自學生的一個問題──「老師,跟住點呀?」下午的動手學課堂,其中一節是留白時間,沒有導師,沒有課程,同學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個小朋友得到空間的時候,反而要問我做咩好。原來同學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想點,就像一個聽指令的機械人。」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更加不會思考,收到的指令,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呂老師相信,無論小孩將是身處社會的哪個階層,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如何可以活得開心。「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在學校已經失去情感,是否代表我們安排得太多?提供的空間太少?」

面對改變,行業內有部分老師還是相對保守,呂老師認為也是人之常情。「過去二十年,教育改革多數是越改越衰。」教育局的高官,都將小朋友送去國際學校或者外國,連官員都不支持香港的學校,現時的制度是否真的可行?「我相信只要老師體驗過動手學的樂趣,放手帶來的信任,他們也會願意嘗試。」

香港學生的成績,在世界排名前列,不少人都認為成績好就得。但是有幾多人明白,學生學得開心,成績其實自然就會好?「我們要培育小朋友在二十年後的社會成長,卻在用三十年前的方法去教,我們不就落後了五十年嗎?」改變,不如就由今日開始?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愉快學習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