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2歲的時候,第一次感受到喜歡女生的感覺,那時候我主動跟好友提起,她還問我為什麼喜歡那個女生。當時的台灣對同志沒有很多討論,反而沒有那麼多歧視。」今年35歲的王安頤,是台灣《聯合報》創辦人的孫女,也是當地同志圈的知名人物。2014年,台灣立法院審議多元成家法案,一讀通過了其中一部分的婚姻平權法案,卻惹來反同志組織的大規模反對行動。一直活躍於同志平權運動的王安頤,第一次公開同志身份,算是少數公開出櫃的名人之後。
「我是家中的小女兒,家庭教育相對自由,讓我有較多空間探索自己的人生。」小時候讀貴族學校,令王安頤對於追成績趕名次感到厭倦,到高中時反而立志選讀華岡藝術學校的戲劇科。學校的氛圍很自由,也有不少同志,王安頤開始變得比較外向,也會表達自己,身邊多了一些好朋友。「當時我剛好減肥成功,還留着長髮,開始有男生追求,我就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去交往,但是最讓我開心還是每天上學都會看到美女啊,哈哈。」但是由於身邊的朋友都不是同志,王安頤也未能摸索到真正的自己。」直到二十歲,王安頤交了第一個女朋友,她才肯定自己喜歡女生。「我很幸運,家人沒有反對,媽媽只是叫我再探索一下才下定論。」
《聯合報》創辦人孫女計畫連結港台女同志
「起初我只會對外說自己是雙性戀,跟認定自己是女同志相比,這樣說始終比較輕鬆。」當時年紀尚輕,王安頤也曾經為女朋友改變自己的打扮,曾試過穿得陽剛一點,但是因為性格比較陰柔,根本就格格不入。「最重要還是性格合得來,而不是因為你是婆(TBG)就一定要跟TB在一起。現在我是因為覺得怎樣好看就怎樣打扮,有時候我愛穿束胸,有時候也可以穿性感低胸裝。」
王安頤在過去十年一直專注舉辦女同志派對,成立了「女人國Lez’s Meeting」品牌,於2011年創辦LEZS雜誌,一切竟然是源自於香港。「十一年前,我來香港參加了一次盛大的女同志時尚派對,場面十分熱鬧,有五六百人。我想,既然香港可以,台灣也可以。」當時台灣的女同志派對還是「地下形式」,只有一間酒吧聚腳,場內也不許攝影。王安頤卻反其道而行,第一次搞派對就安排了攝影師。「其實大家沒有對鏡頭很避忌,只是以往沒有人這樣做。」到今日,反而有不少參加者會追問她們何時將相片放上facebook。
反觀香港的女同志圈,近十年並沒有太大轉變,不少人都轉而參加台灣的女同志活動,這也激發王安頤嘗試來港舉辦第一次串連港台兩地的派對。「經營女同志活動並不容易,要多花心思廣結人脈,付出心力與收穫不太成正比。但是我希望人們能夠改變對派對的印象,也不只是去找女友,而是擴闊交際圈的機會,可以連接港台兩地的朋友。」
婚姻平權法 一石激起千重浪
香港與台灣一直被放在一起比較,近年在政治議題上也為彼此發聲。王安頤認為,兩地一直在互相激勵。「在同志平權的議題上,香港有藝人出櫃,台灣就有比較多同志友善的藝人相挺,同志遊行也比較盛大。台灣現在是走得前一點,但香港也一直在進步,其實兩邊的文化很接近,才有這麼多交流。」
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一個合法同性婚姻的地方,令不少香港同志都十分期待。本以為在蔡英文上台,民進黨又掌握立法院多數議席的情況下,推動婚姻平權法案會較為容易。可是在法案進入二讀之前,又再殺出反對聲音,要求舉辦更多公聽會,並提出「另立專法」的方案。如果以香港的情況做比喻,就是另立民事結合法,而不是直接修改婚姻條例的字眼。「專法其實是另一種歧視,因為我們並不是要求特別的福利或對待,只是要求平等的權利,修改民法已經足夠。」
<!–延伸閱讀
【專訪許毓仁】 一場未完的仗:爭取平等同性婚姻 先要向專法說不
【同性婚姻合法】別要高興得太早:修民法與立專法二選一 還看民進黨–>
今(11月28)日就是最後一次公聽會,目前還未有明確的立法方向。因為同志團體開始爭取應有的權利,引來社會反彈,王安頤反而認為是一件好事。「以前可能也有反對聲音,只是沒有浮面。我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同志被視而不見的話,反而更可悲。」對於那些相知相愛多年的伴侶,一紙婚書的承諾也許不是最重要的,隨着法律而來的認受性才是最重要的保障。「當同志知道自己並非邊緣人,無論在職場還是校園,生活都會容易許多。現在出櫃像是一場革命,我希望將來同志結婚會是一個喜訊。」
<!–延伸閱讀
【同性婚姻合法】曹文傑:婚姻以外的平等—保障伴侶關係
【黃寶珠 同志 × 基督徒:人的身份是流動的,基督徒只是我其中一個身份。】
【特朗普勝選背後的反同志平權心態:不是自由問題 而是對與錯的問題】
【從同志平權歷史說起:我覺得當年沒有人站過出來。 】
【陳志全︰我希望在香港結婚】
【女同學社:筆戰同運 我不回應誰回應?】
【大專同志行動:我們不需要被保護】
【「大愛同盟」 梁兆輝︰大愛・不止同志】
【女同盟會 煒煒:抗爭從「激進」開始】
【彩虹同志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