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聖壇上的路德玫瑰樣式,1516年由馬丁路德設計。
1517年,德國修士兼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釘上《九十五條論綱》,公開質疑羅馬教皇發售贖罪券,此舉為一場波瀾壯闊的宗教改革運動拉開序幕。
這場運動不僅是德國歷史上濃重的一筆,改革浪潮更席捲全歐洲進而擴散到全世界。在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的當下,我們追尋馬丁路德的足跡和時空歷程,探索時代的遺產。反觀自照,如果改革發生在今天,我們面對的命題是什麼?今日我們的作為,又將給未來留下什麼樣的歷史?
馬丁路德@威登堡
They preach only human doctrines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money clinks into the money chest,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Martin Luther
因不滿教皇斂財,假建新聖彼得教之名售賣贖罪券,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大門公布《九十五條論綱》(95Thesen),公開質疑贖罪券,神學上質疑教皇的赦罪權柄。
「當我主耶穌基督說『你們應當悔改』時,祂的意願是希望信徒們畢生致力於悔改」。(第一條)
「教皇沒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權力,他只能赦免憑自己的權力或教會法加於人們的懲罰。」(第五條)
「凡鼓吹說,購買靈魂免受煉獄之苦或購買懺悔特免權者便無悔過之必要,均不符合基督之教諭。」(第三十五條)
此文一出,遠近傳誦,改革運動一發而不可遏。之後,經過神學大辯論、焚毀教皇的《革黜教召》、翻譯德文聖經、當面對抗羅馬教廷的審判、「農民戰爭」,以至1530年《奧古斯堡信條》信條公布後,路德宗與羅馬教廷正式分裂。印刷術的蓬勃,令改革主張和德文聖經可以迅速傳播。
莊嚴的城堡教堂
諸聖堂,俗稱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於十五世紀末由一個小教堂重建為一個大教堂。1525年第一次舉行新教教會儀式之前,每年在此有多達一萬次彌撒。該教堂也用作大學教堂討論博士論文、授予博士學位。擔任大學教授的馬丁路德經常在此講道。當年新成立的威登堡大學,吸引了一批年輕的學者和知識分子。
每天來城堡教堂朝聖和參加禮拜的人絡繹不絕,教堂有種難以言喻的莊嚴。不少教徒說,一進門就會卸下生活中的重擔,重獲內心的純淨。路德發布論點的木門已在戰爭中遭破壞,現在由一個大的銅製紀念門象徵着改變歷史的地方。
哥德式教堂頂部有彩色的瓷磚,窗戶上圖案是當年支持教改的城市標誌。聖壇上有路德玫瑰,圖形1516年由馬丁路德設計,表達了基督教神學的基本要素,他曾解釋說:「首先是十字,黑色,在心中,心的顏色是它自然的顏色。只有憑心做事的人才可能是正義的人……這樣的心應該放在一朵玫瑰的中央。表示信仰給予人歡樂、安慰和寧靜……因此玫瑰是白色的,而不是紅色的。因為白色是聖靈和所有天使的顏色。」
古老教堂的講道台設在高處, 與歷代改革者的雕塑同高,牧師站在上面講道時會從身邊獲得很多支持的力量。燭台上,廿四枝祈禱蠟燭,要燃盡再點燃新的。虔誠的信徒在馬丁路德的墓前凝思,靜靜等候一枝蠟燭的時間。
「馬丁路德重新發現而且提醒他所在的時代,『因信稱義』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只是被中世紀教會遺忘了。」牧師說。耶穌像在四周昏暗微光中顯得很明亮突出,彷彿時代雖然遠去,但是上帝走向人們,不是遙遠的歷史,也不是一個背景。來朝聖的基督徒說:感恩馬丁路德留給基督教世界三件禮物:「因信稱義」的信念,公開的聖經;普及的詩歌。在路德以前,詩歌皆用拉丁文寫成,德國人來到教堂,無法高歌,只能靜靜聽着他們難以理解的語言。
走一條內心相信的道路
建於十三世紀的威登堡城市教堂,又叫聖馬利亞教堂(Stadtkirche St.Marien), 是全市最古老的建築,新教的牧師在這裏獲頒授職權。馬丁路德和他的改革好友JohannesBugenhagen經常在此教堂講道,他與妻子Katharina von Bora的婚禮在這舉行, 孩子也都在這裏受洗。教堂畫作宣揚新教的教義,1547年前後,馬丁路德的仇敵對着他的畫像刺一刀,以示給改革致命一擊。
「我也是在這個教堂舉行婚禮,我和我的孩子們都在這裏受洗。」對於生活在歷史名城,威登堡人Cornelia Hingst十分自豪,她定期去教堂祈禱,是虔誠而傳統的基督徒。她是一名牙醫,丈夫的父親曾是城市教堂的牧師。Cornelia結婚後就住在Johannes Bugenhagen的故居多年。舊城區的每一個地方她都如數家珍,幾乎每一處地方都是古蹟。宮廷畫師Lucas Cranach the Elder給馬丁路德及改革者畫了很多作品。「他十分富有,擁有好幾間大房子,現在有的當了博物館,有的成了藥店。」在她求學的七十年代,師長都勸她當教師,「我一心想做牙醫,這是我內心的聲音。」
多媒體藝術的沉思
仲夏的整個威登堡都是一個開放式的「展館」。「自由之門─宗教改革世界博覽會」邀請世界各地的教會和非教會組織、公民、文化、教育等提出倡議,以及分享對宗教改革的看法。七個不同主題的自由之門,包括青年、靈性、自由公義、全球化、普世教會運動和反思文化等,散佈在小鎮各個角落,帶給所有人色彩、聲音、氣味甚至觸摸的體驗。
你會看到世界各地所有不同文字的聖經,看到公園有五百棵改革之樹,來自全世界的教會三百八十種不同類型。還有德國、奧地利和瑞士廿一所大學呈現學生對宗教改革的思考:有的裝置藝術以鏡子比喻人間和天堂相遇的時刻,每一個都可以時刻反思自己的狀態。有的以數百長度不同的木頭扎入山坡,原本高高低低不同的木頭,頂端卻全部在同一個水平面,象徵人人平等。有的則策劃了一片燈的裝置,不同宗教慶典的許願節呼籲世界大同。
藝術家Yadegar Asisi以巨大圓形的全景畫(360 ° Panorama)來講述馬丁路德故事,燈光明暗變幻和聲效讓觀眾體驗路德在不同時間的生活,焦點是五百年前路德發布《九十五條論綱》的場景和社會氣氛,讓觀眾親歷其境穿越到中世紀。
最迫切需要的是公義
「改革意味着塑造未來。 無論你是否基督徒,改革都啟發我們如何尋找自己的問題。」博覽會市場推廣部負責人Christof Vetter說,展覽籌備了八年,複雜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置身一個五百年前改變世界的地方,你也許會追問:如果發生在今天,當下改革的命題又是什麼?如今,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 「作為社會一分子要對自己負責,對社會和社區負責。」小小的威登堡卻照顧着一千個難民。幾個月前,一個叙利亞的女士生了第一個孩子。「我內心非常掙扎,這個孩子不是在自己的國家出生。難民來到德國是迫不得已,無人希望離開自己的故土……」Christof Vetter說,德國不僅要包容接納難民,更應該關心他們此時是和我們一起生活着的鄰居。
問他,目前的世界,最迫切需要改革的是什麼?
「沒有公義,不會有真正的和平。我們的世界未必變得更好,但是我們的未來會更好。」 他斬釘截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