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五百年】馬丁路德出生地 Eisleben:不為人知的傳奇小鎮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宗教改革五百年】馬丁路德出生地 Eisleben:不為人知的傳奇小鎮

eislebenopen
聖彼得保羅教堂部分裝飾為天主教風格。
聖彼得保羅教堂部分裝飾為天主教風格。

1517年,德國修士兼神學教授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釘上《九十五條論綱》,公開質疑羅馬教皇發售贖罪券,此舉為一場波瀾壯闊的宗教改革運動拉開序幕。

這場運動不僅是德國歷史上濃重的一筆,改革浪潮更席捲全歐洲進而擴散到全世界。在宗教改革五百周年的當下,我們追尋馬丁路德的足跡和時空歷程,探索時代的遺產。反觀自照,如果改革發生在今天,我們面對的命題是什麼?今日我們的作為,又將給未來留下什麼樣的歷史?

生於斯 死於斯

 Everything that is done in this world is done by hope.
——Martin Luther

路德城艾斯萊本(Lutherstadt Eisleben)位於德國東部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在路德生命中是一個特殊的驛站。他生於斯(1483年),亦死於斯(1546年)。

若不是出生了馬丁路德這位聞名天下的人物,寧靜的中世紀小鎮Eisleben想必是一個容易被人遺忘的城市。

古老的市集廣場上,樸實無華的市政廳就在馬丁路德紀念碑的背後。市長Jutta Fischer正要走入辦公室的時候,經過的遊客向她問路。她耐心又熱情地一一解答。

歷史悠久的市集廣場是青少年喜歡聚集的地方。
歷史悠久的市集廣場是青少年喜歡聚集的地方。

「馬丁路德是我們艾斯萊本的兒子,但二十多年前,世人甚至不知道這是他的出生地,很多德國人以為馬丁路德是在威登堡出生。」 市長Jutta Fischer說:十年前,艾斯萊本開始維修、翻新、保育文物。東德時期共產黨不在乎文物,在宗教改革五百年的契機,才得以重見天日。2012年,路德領受嬰兒洗禮的聖彼得保羅教堂才重新開放,受洗池重建了,又新增了一個現代的洗禮池。

今天,聖彼得保羅教堂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庇護所,也是象徵路德與人生起點的連接。

作為城市的領導者,Jutta Fischer最為頭痛的就是小鎮就業率太低,年輕人沒有太多機會。另外一個問題是,接收難民,讓原本緊絀的教師資源更加匱乏。

「不過,我是樂觀的,我看到杯子裏還有半杯水,而不是只剩半杯水。」她笑言。

艾斯萊本的聖彼得保羅教堂(St.-Petri-Pauli-Kirche) 是馬丁路德領受嬰兒洗禮的教堂。
艾斯萊本的聖彼得保羅教堂(St.-Petri-Pauli-Kirche) 是馬丁路德領受嬰兒洗禮的教堂。

馬丁路德1546年2月18去世。2月14日,他還做了人生的最後一次講道。

1546年,伯爵之間發生矛盾,邀請馬丁路德到艾斯萊本調解。2月17日,身體虛弱的路德無法繼續參加談判,晚餐後感到胸口痛。半夜,他祈禱後便與世長辭了。

他的死因不明,多數的歷史學家同意可能是心臟病突發。路德死亡屋(Luther’s Death House)並非以前相傳他死亡的地方,關於他死亡的地方有不少傳說。我們從Hotel Grafvon Mansfeld退房的時候,酒店工作人員煞有介事地告知:「馬丁路德其實是死在這裏。」這成為一個大謎團。

據記載,馬丁路德的摯友、繼承者墨蘭頓(Philipp Melanchthon)在悼詞讚賞他有高尚的品格,他與人交流多麼友善,很少與人爭吵和衝突。「這一切都跟他的熱誠有關,因此他的嚴苛也是出於他對真理的熱誠,並非因為他懷有敵意……」

 

日常小確幸

小城有種親密感,人人相互打招呼。走在路上,突然有老人家掏出糖來相贈。

年輕人喜歡聚集在歷史悠久的市集廣場。小鎮的新一代,並不熱中於去教堂,甚至沒有基督教信仰。但他們未有被花花世界所吸引,有限的娛樂也滿足,相對大城市的孩子更淳樸且有辛福感。

去聖彼得保羅教堂路上,經過河上的一處小巷,住在附近的老人家化孤單為創意,日積月累,將橋上的欄杆慢慢織滿創意造型。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在一起談笑風生。問他們是否嚮往熱鬧的城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我們的城市真的很美,哪裏都不想去。」兩個男生的夢想是想做機械工程師,女生則想做幼稚園老師。

艾斯萊本的年輕人享受簡單的快樂。
艾斯萊本的年輕人享受簡單的快樂。

公園的小草地旁,一羣少男放學後聚集在一起,分兩頭坐。小於十五歲的非常自覺,只喝可樂。另一邊廂,十八歲的年輕人喝着啤酒。他們並非低頭族看手機,而是望着彼此,聊天,甚至只是發呆。

他們來自阿拉伯、土耳其、科索沃,還有小鎮的本地人。他們也很渴望一直留在這裏,可是小鎮沒有大學,沒有太多就業機會,故年輕人外出求學就業,留下很多老人。「有時候也很悶,但是這裏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有朋友。」青春的面孔一臉知足地說。

「那裏有一家『新』的餐廳。」居民推薦餐廳時說。一百五十年歷史的餐廳,在這裏不能叫做「舊」。市集廣場上的雪糕店,幾乎是全市最聚人氣的地方。賣雪糕的女孩Maja忙個不停,從她手裏遞出去的雪糕源源不絕。她即將到萊比錫上大學讀醫,趁開學前的暑假做兼職。在小鎮找工作的方式就是逐個逐個店拍門。十八歲的她笑容甜美,一下子就被雪糕店聘用了。「這裏沒有太多東西玩,年輕人最喜歡的就是去麥當勞了。」

遊人帶着狗散步,在老城區走了一圈又一圈,一天碰到三次不足為奇。在如此與世無爭的小鎮,你可以做什麼?大概最好的節目就是「靜思」了。

時光在曼斯菲爾德小城似乎慢下來。
時光在曼斯菲爾德小城似乎慢下來。

馬丁路德的童年

I am born under the rule of Mansfeld, who is committed to love his mother country and his sovereign.

 ——Martin Luther 

1484年,馬丁路德的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der)在兒子出生後幾個月就搬到了臨近的曼斯菲爾德(Mansfeld)─當時的銅礦工業中心,亦是整個教區的心臟。不像在艾斯萊本,煉礦者可以是自己煉爐的所有者,在曼斯菲爾德,漢斯路德必須以當地伯爵僱傭的關係工作。

曼斯菲爾德的銅礦開採層很窄,因此礦井的隧道很窄,只有60厘米高、80厘米寬。基本開礦是要躺着進去。漢斯路德勤勞拚命,在很短的時間裏成了礦主。

伯爵們就想方設法壓榨僱工,讓很多煉礦人承受很大經濟壓力。漢斯路德尋求各種機會努力確保經濟收入,用來資助他兒子的大學學業。馬丁路德在學校讀書,快速地學會了拉丁文。他在這裏一直生活到1497年前往馬德格堡(Magdeburg)讀書。路德父母的房子後來由馬丁路德的弟弟繼承。目前房子屬於私人擁有,旁邊建有博物館,講述路德的家庭背景。

取得博士學位時的馬丁路德。
取得博士學位時的馬丁路德。
鳴謝:德國國家旅遊局香港及南中國代表處/ Dresden Marketing GmbH/ IMG Sachsen-Anhalt mbH/ Finnair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