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康的廢墟攝影 消失的香港歷史建築
你尚未有任何收藏。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一瞬間²

劉永康的廢墟攝影 消失的香港歷史建築

14.01.2021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lost_cover

鏡頭下的老舊建築已人去樓空,整個空間黑壓壓的,門外雜草叢生,內部的物件凌亂不堪,叫人有一點毛骨悚然,卻在訴說着一些過去。

好像在曾經是香港最大的軍事基地的皇后山軍營,那裏有一座灰綠色的六角形建築,頂部有六個尖頂,它由十二個三角形組成,象徵印度教的神聖蓮花。

這一座建築物,是一座印度教寺廟,建於六十年代,由駐紮在軍營中的尼泊爾廓爾喀人興建,是香港唯一的蓮花形建築,六邊均配有一道門,門的角落設有祭壇。

皇后山軍營
皇后山軍營

皇后山軍營的印度教寺廟,在二○一○年被評估為三級歷史建築並被保存下來。「據說該神廟可能會復修成議員辦公室,後來又指會變成一間管理處。儘管這些信息尚未得到證實,但希望它僅僅是一個毫無根據的謠言。」攝影師劉永康翻查資料,獲知在二○○八年,該軍營所在地被列入香港政府的土地,拆卸和重建工作於二○一六年展開,第一座完工的公共房屋名為皇后山莊園,由於軍營已被拆除,目前正在作為建築工地,因此不建議參觀。

 劉永康剛出版的《劉永康「塵世背後」精裝攝影集》,展示十個象徵性的香港舊時建築物,有鮮為人知的殖民地時代的建設、監獄、街市、學校,還有一些廢村。在這些已經杳無人煙的無人地帶裏,劉永康試圖找着人們生活過的痕迹,細緻閱讀那個地方的過去。「廢墟攝影是一種藝術記錄,當你親身去到荒廢的建築物,耳聞目睹,眼耳鼻舌身意,浸淫其中,就會想背後的歷史。」

履行記錄歷史的使命

好像在將軍澳有一條安聯村,就記載着一件發生在六十年代政府大規模清拆東九龍木製棚屋的事件。當時一羣客家農民為便於遷徙到附近的僻靜山丘,在山上搭起新村,建下梯田,以務農維生,高峰時期,每個村莊都容納了二百多名居民。及至九十年代,年輕一代陸續回到城市生活,這個村莊才被廢棄。

「看人們留下的物件,有的廳中仍然擺滿東西,會想像他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他說,有些是因為年邁住進老人院,有的卻是因着發展而清拆,在不情不願下匆忙離去,好像正在發展的元朗橫州,不少村民是在數天下被迫遷,他們的寮屋頂被起頂、電錶被中斷,走得太急,幾乎完全沒有拿走物品。

+4

劉永康一直喜歡走進香港的街頭巷尾,記錄人生百態。在二千年開始,他有系統地進行舊建築與廢墟拍攝:首先翻查香港的地質圖和政府新舊地圖,找出一些沒有標明資料的隱蔽位置,再前往探索;此外,還會參考一些記載香港歷史的網站資料。「除了做資料搜集,也要與志同道合的人互通資訊,也不建議一個人去拍攝,在偏遠的無人地帶,多一兩個朋友同行,可互相照應。」

他的作品還記下英國軍隊駐守的寶隆軍營的面貌,該營地為陸軍服務了八十多年,後來被國際援助組織利用。營地裏,有一座由英國軍方的視聽部隊於一九五六年建造的軍事劇院,最多可容納一百人。 這些建築現在都歸政府所有,被列為三等歷史建築。 在過去的幾年中,軍營內的一些建築物被拆毀,取而代之一些住屋和學校落成。

 書內的舊建築,經歷時代變遷,大部分已面目全非。劉永康說,近年由於去殖民化和人口住屋需求增加,不少老舊建築清拆得特別快,他的廢墟攝影,除為廢棄、衰敗等遺蹟賦予美學意義,亦在與時間競賽,履行記錄歷史的使命。

寶隆軍營
寶隆軍營

劉永康,一位喜歡拍照放相的上班族,也是一位紀實街頭和廢墟的攝影人。

他喜歡走入街頭巷尾,觀察身邊發生的人和事,拍攝記錄人生百態。

又喜歡回顧舊日足跡,去到廢墟境地享受拍攝,看到每處景物喜歡思考他們的過去。

《劉永康「塵世背後」精裝攝影集》

出版:EastPro
查詢:2298 5002
攝影分享及新書發佈簽名會:二月六日;下午三點至四點半
地址:EastPro Gallery(銅鑼灣告士打道223號海聯大廈9樓A)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一瞬間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