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人物】抗鬱有價!畫家Cliffy藝術「自」療 捐版稅撐同路人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星期日人物

【星期日人物】抗鬱有價!畫家Cliffy藝術「自」療 捐版稅撐同路人

unnamed
圖文書作者Cliffy推崇「光暗共生」,不強求驅除所有負面情緒,而是學習與之共存。
圖文書作者Cliffy推崇「光暗共生」,不強求驅除所有負面情緒,而是學習與之共存。

情緒病,抽乾耗盡淘空殲滅一個人的能量。弱弱地透支力氣接受治療,效果不似預期,一次又一次掉進谷底,然後發現塵世間最恐怖的谷底,叫深不見底。放棄好像比堅持容易……

插畫師、圖文書作者Cliffy鵝王說:「我想做啲嘢令佢哋知道,仲有方法可以試,畀多個機會自己。」他去年出版《有關抑鬱這回事》一書,老早決定把版稅捐予情緒病支援機構,最後受惠的是非牟利的「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資助有需要者參加「治療小組」,藉不同藝術媒介梳理情緒。「表達藝術治療」令人充滿黑人問號;捐款一份,竟變雙份,再變三份!問號倍增。

捐錢前諗清諗楚

「大機構資金充足,捐錢畀佢哋,我只係攞光環。」求其捐錢,影相發帖,掌聲照收,乾手淨腳,但Cliffy寧願慎選機構。「社會有個資源錯配問題,好多人有事都搵大機構求助,但打電話過去,未必即時有人聽,有網友同我講打去只係聽到電話錄音講『明天會更好』。小型機構服務優質又平,但無奈無資源宣傳,無人識。」思前想後,啱啱遇着剛剛,他認識了理念相近,花盡積蓄開設「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的四位年輕治療師,決定送上捐款。「點知佢哋諗咗兩秒就話『好,你捐幾多,我哋治療中心都捐幾多』。」加上出版社亮光文化早已答允作等額捐款,治療小組最終由三方捐款成就,首批參加者也開始了療程。

他數年前受抑鬱情緒來襲,發現大眾對「抑鬱」誤解甚深,令患者更感孤單,決定把他們的想法繪畫出來,並集結為《有關抑鬱這回事》一書。
他數年前受抑鬱情緒來襲,發現大眾對「抑鬱」誤解甚深,令患者更感孤單,決定把他們的想法繪畫出來,並集結為《有關抑鬱這回事》一書。

支援情緒病的公立服務總是等到天荒地老,患者向私人執業的專業人士求診,費用高昂,揹着重如泰山的經濟負擔,根本無力找其他治療方法。「平日見心理醫生、輔導45分鐘可能已經成千蚊。表達藝術治療聽落係貴族玩意,但我哋六節收600蚊,如果全數出席,仲可以退番300蚊,推動佢哋每次都來。」餘下收入會撥入下一輪資助計劃。小組早前招生,申請超額N倍,即使開展第二輪,依然供不應求。他們正積極找其他資助,讓治療小組深入社區,服務更多人。

不懂畫畫就不能透過畫作反映情緒嗎?表達藝術治療師強調治療要求的技巧不高,人人都可參與。
不懂畫畫就不能透過畫作反映情緒嗎?表達藝術治療師強調治療要求的技巧不高,人人都可參與。

抑鬱偏偏選中我

Cliffy數年前曾被抑鬱情緒纏上,令他每晚心跳冒汗吃不下睡不着,自殺念頭閃過又閃。「好似鬼上身,唔知點解會咁。」他說這隻「鬼」沒來由的就選中了他,讓他切身感受大眾對「抑鬱」的誤解、受困擾者難以言喻的痛苦,才衍生《有關抑鬱這回事》這本圖文書。書中經常出現「面譜大師」,他戴上各式面具在人前遮掩愁容,卻從沒了解自己內心真正所想,跟自己好好溝通。「經歷咗咁多令我明白唔使夾硬踢走黑暗嘅自己,一味正能量,反而係學習同抑鬱情緒共存。」

為了不被旁人標籤,很多人明明情緒受困仍強裝沒事。
為了不被旁人標籤,很多人明明情緒受困仍強裝沒事。
很多讀者向Cliffy傳私訊表示接受過很多治療仍無助舒緩病情,十分無助,希望了結生命。
很多讀者向Cliffy傳私訊表示接受過很多治療仍無助舒緩病情,十分無助,希望了結生命。

表達藝術治療是指以繪畫、黏土、寫作、舞蹈、肢體動作、戲劇、音樂等藝術媒介表達複雜情緒,由導師帶領,透過創作達到治療效果。一本通書不能睇到你變長者的一天,一種治療方法當然也無法醫好悉數患者。Cliffy無意神化治療功效,只望提供多一個選擇。「讀者來信話好想死,好想放棄。佢哋唔明點解醫咗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仲未好。但佢願意話畀人聽,潛台詞係『我想被幫助』,只係試過好多方法都無用,然後更加討厭自己。我好想話畀佢哋知未試晒㗎,呢樣嘢有機會幫到你。」

逃避與壓抑,只會壯大問題,起勢注入高純度正能量,忌諱談死,不提黑暗,就真的一天都光晒?Cliffy憶起當年靠讀禁書《完全自殺手冊》了解死亡,反而消除了輕生念頭。他也慶幸自己一直不自覺地用藝術抒發負面情緒。「原來我畫畫、寫作,甚至去學小結他,都算係做緊呢樣嘢。我成世人都沒掂過樂器,但呢件事幫我度過咗嗰段日子。」

表達藝術治療無門檻

如果我甚麼都有,就是沒一粒藝術細胞,畫火柴人都歪斜,五音不全,手腳又不協調,是否注定與這種治療方法無緣?表達藝術治療師Canna說:「係咪藝術家,學過先做得呢?唔係。其實每個人天生都識得用藝術媒介表達自己﹐表達藝術治療對技巧要求唔高。」拋開美醜,懂與不懂的規範,享受創作過程就已足夠。「我哋傾向喺認知層面表達負面情緒,即係講出來,但呢種方式其實不足以表達抽象、複雜嘅情緒。」單對單的治療具針對性,小組形式也有好處。「一班有相似經歷的人可以互相扶持,嗰個網絡比起治療師支援,更長遠,更有意義。」

記者請他們示範治療過程,導師先要組員跳「影子舞」,二人一組,一方隨着音樂即興創作舞步,另一方要幻想自己是對方的鏡像手舞足蹈。Canna解釋:「情緒受困擾者一般欠缺社交同工作動力,透過呢類創作,畀誘因佢哋伸展下,佢哋會有多啲開心嘅感覺。」

「放鬆啲啦」、「唔好咁繃緊」,知易行難。其實身心互有關聯,緩解心理症狀可以從肢體動作入手。「叫你放鬆心情,好抽象,轉一個切入點,我哋話放鬆身體,就易做得多。例如行得太快太急,好易令人情緒繃緊,透過小組行路練習,令佢哋對唔同人嘅步速有多啲覺察,都有助佢哋調慢生活節奏。」

舞蹈與肢體練習後,治療師請大家繪畫或以黏土表達練習過後的感受。「點樣演繹作品係佢哋嘅自由,我哋唔會批判任何嘢,佢哋可以當一個故事咁講出來,從而抒發情緒。藝術本身就有療癒作用,治療師從中帶領佢哋觀察,令佢哋對自己有更深嘅了解。」療程過後參加者如果保持創作習慣,也可當作心理保健。

四位「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創辦人Canna、Zoe、Keith及Janet一年多前完成香港大學的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後,於澳洲及紐西蘭註冊為治療師。四人義務兼顧中心職務,有辛無薪,一周做足七日,「假期」對他們來說,好陌生。他們更把另外打工賺取的大部分收入都投放中心。四人名符其實「在職貧窮」。他們笑說:「要用語言藝術呃住屋企人。」咁辛苦為乜?「窮就唔可以做藝術?我哋唔願意相信個世界係咁,人唔應該分等級。」

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四位年輕治療師Zoe、Janet、Canna及Keith只做半職,以便騰出更多時間義務為中心工作。
香港表達藝術治療服務中心四位年輕治療師Zoe、Janet、Canna及Keith只做半職,以便騰出更多時間義務為中心工作。

過去一年,他們四出到學校做服務,也走入社區辦活動,介紹這種看來「另類」的治療方式。正如Cliffy所講,他們可以私人執業圖利,但他們選擇收取低廉費用,「蝕住做」,讓更多人受惠。

一筆版稅,金額或許微不足道,但蝴蝶效應帶來的影響,可以無限大。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星期日人物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