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帶三件物品出街,你會選擇什麼?
「鎖匙、八達通、書。」芬妮說。
電話呢?你心中正在問,對吧?
「電話我反而經常忘記帶出街。」芬妮笑說。
芬妮的電話是Nokia的復古香蕉機,可以上網,也可以拍照,但是質素一定不及智能電話。「所以我將智能電話分拆開,出街會帶一部數碼相機,以及一部iPod聽歌。」不過,這兩件電子產品並不是必需品。「出街最需要的,是一本書。」
芬妮住在粉嶺村屋,出市區的話,每次動輒個多小時。她剛剛看完那套問朋友借了三年依然未看、一套共六本的《尋秦記》;現在看另一本已送出但對方沒空看而暫時取回的《成長中的哲學課》。芬妮試過忘記帶書出街,在車上悶得發慌。「在地鐵車廂望見人人都在低頭玩電話,感覺很奇怪。」
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戒掉智能電話已經半年,芬妮的總結是──常常忘記帶的東西,也就是電話和相機,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重要。
大熒幕、WhatsApp、打機──一部智能電話的賣點,大部分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芬妮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狠心戒掉智能電話,是因為剛換了新機不到半年,芬妮大意遺失。記者看來,甚有可能是芬妮潛意識作祟。「再對上一部Google Phone,用了四年,電池易壞,熒幕又易爆,多次維修後又不能再用。既然遺失了新機,我就把心一橫換機。」
別小看這部似香蕉的Nokia機,一樣可以上網,可以用Google Map──只是在使用的時候,速度大概像看電影時放慢64倍速。芬妮有用Facebook,有些朋友都會用Inbox聯絡她,她通常會等晚上回家才在電腦前一次過回覆。
人與人的溝通反而更密切
手機的瀏覽器其實也開到Facebook,但是捲動頁面的時候,不像輕觸式般撥來撥去那般暢快,而是要長按實體鍵等候畫面一格一格掉落。芬妮實地測試給記者看,看一則帖文,大概需要半分鐘,然後下一則卻是廣告。「通常看完一個帖文,就剛好打發完時間。加上實在太不方便,如非緊急,我都甚少用電話上Facebook。」
假如要停用智能電話一個星期,相信許多人都會叫苦連天。「轉用普通電話,其實我好開心。」芬妮由衷地說。她一直都不喜歡WhatsApp群組,她不明白,為什麼同一班朋友,要開不同組合的群組。
芬妮注重個人私隱,最不喜歡電話像公廁一樣,被人隨意加入群組。她試過參加康文署活動,跟其中一個參加者算是談得來,交換了電話後,對方好意把她加入群組,芬妮卻覺得那是一種冒犯。
朋友都知道芬妮沒有WhatsApp,有事時反而會主動致電,大家表現得更親密。「近半年煲多咗電話粥。」芬妮笑說。有時朋友打電話問一個問題,之後會再閒聊幾句,說說近況,一談就是半小時。「電話講的事情,通常都不會在Facebook上講,可能是轉工,可能是家事。」以往用WhatsApp,答完問題,一句起兩句止,反而顯得生疏。
少了「智能」 多了自在
少了一部電話,芬妮多了意外收穫。首先多出的,一定是時間。之前沉迷玩一個裝修家居的遊戲,玩到她都覺得自己浪費時間,偏偏無法戒掉。「手機遊戲的設計,就是要令玩家上癮,例如設定你要幾多點做某些任務,又或是推出無限贈品引你開機。」現在沒了手機,一了百了。「人類始終太容易被操控,倒不如去掉會被操控的源頭。」
手機沒有WhatsApp,芬妮不再像以前一樣,無時無刻都要檢查手機。「以前忘記帶電話出街,會非常不安,好像失去了整個世界,現在常常忘記帶電話出街,倒也十分自在。」
做人不需要太多節目
多了時間,不僅歸功於戒掉遊戲,還因為沒有了Google Map。「生活少了一點即興。」芬妮解釋。例如做完這個訪問,以前見尚有時間,可能會看看附近有沒有地方可去。「主要是為了攝時間,kill time。」現在發現時間不用kill也不用攝,按日程表行事,做完一樣就一樣,沒事做就返屋企。「其實做人不需要太多節目。」
唯一缺點,是有時到了街上才醒起有東西要買,卻不知要到哪裏去買。「唯有提自己,做人要更有計劃,更有記性。」
自從智能電話配上流動網絡之後,做人似乎真的少了許多計劃。去哪一間餐廳?到時先搵啦。要坐什麼交通工具?一陣先睇Google Map啦。轉用普通電話之後,芬妮出門之前一定會預先計劃行程,在電腦的Google Map上擬定路線。為免萬無一失,她甚至買了一本街道地圖集,隨身攜帶。「我反而發現,自己的認路能力其實幾好,甚少蕩失路。真的迷路,大不了就問人。」
戒這個動作並不痛苦
戒,對於許多人而言,過程十分痛苦。芬妮卻覺得,這個過程的重點是重新得到自主。「我們以為自己有得揀,其實從來都沒有思考其他可能。」例如我們好像可以選擇很多品牌的智能電話,卻往往一開始就被迫跟大隊使用智能電話;我們好像可以選擇食豬肉牛肉雞肉羊肉鴨肉魚肉海鮮,但是從沒有人一開始就讓我們選擇食素的可能。
芬妮的自主旅程,早在小時候戒用塑膠餐具和飲筒開始。父母放假會帶她去行山,她喜歡的動物包括貓、狗、蛇和海蛞蝓。「其他人不明白環保重要,可能只是因為從來沒有機會與大自然連結。」在大學分別主修地理和藝術,畢業後芬妮不找長工,選擇在自然教育中心教地理,在長春社的塱原米田做農夫助手,還會接freelance設計工作。
芬妮的自主生活態度,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大學二年級籌備書院院慶,眼見製造了一袋又一袋垃圾,心中愧疚,決定戒肉一個月補償。一個月之後,覺得行動最實際,從此戒掉牛羊。
畢業後一次回鄉探親,親戚還有飼養雞鴨。一團團黃毛小雞小鴨,成功俘虜芬妮的心,也拯救了更多雞鴨的生命──因為自此以後,芬妮決定全面戒肉。「我們平日見到的雞鴨,已經成為桌上的餸菜。當你有機會見到一隻活生生的雞鴨,怎可能這邊廂覺得可愛,那邊廂又狠得下心吃掉牠?」從此以後,芬妮每一次講自己鍾意動物的時候,終於不再心虛。
戒,本來是違反「本性」。換了芬妮的心態,戒,反倒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戒,是自主的代名詞。「戒,對我而言,是一件好自然的事。」戒掉智能電話,開心;戒掉食肉,也是開心。總之戒完開心,就是一件好事。
*鳴謝:Eric、Sylvia、Jacky @ Silence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