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美藝】羅浮宮八百年變遷:從中世紀城堡到現代博物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法式美藝】羅浮宮八百年變遷:從中世紀城堡到現代博物館

羅浮宮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處於整修改建的過程,造就了一座風格混雜的宏偉建築,記載歷史變遷。
羅浮宮肩負了國家歷史和藝術教育的重任,館內珍藏眾多油畫名作,如《拿破崙一世皇帝的加冕禮》。
羅浮宮在2007年委託當代藝術家Cy Twombly,為青銅廳繪畫天花壁畫,他以前衞抽象的手法表達對古希臘文明的敬意。
羅浮宮的起源一直爭論不一,直到中世紀堡壘遺迹重見天日,世人終於可以看清它的輪廓。
《羅浮宮的創想》的兩位策展人,文化策劃部總監Pascal Torres(左)和歷史部總監兼考古、收藏專家Néguine Mathieux。

羅浮宮,一個幾乎等同於法國的名字。無論經歷了多少風起雲湧,八百年後的今日,羅浮宮依然屹立不倒。中世紀的哥德建築、文藝復興時的古典主義、波旁王朝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共和國時期的現代風格,廿一世紀的革新……歷朝歷代的君王和統治者都在它身上留下自己的註腳。這座集各種美學風格於一身的偉大建築,就是法國藝術的精華。
“Louvre is an image, a dream, a famous name. In reality, it is a palace, a part of history of France, it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collection of art in the world.”羅浮宮館長Jean-Luc Martinez説。

貝聿銘「大羅浮宮」工程 中世紀城堡遺址出土

十一至十三世紀的羅浮宮壕溝遺址,目前開放給參觀者近距離細看。
十一至十三世紀的羅浮宮壕溝遺址,目前開放給參觀者近距離細看。

「你現在站着的地方,原先是一座正方形的堡壘。」在羅浮宮歷史部主管Neguine Mathieux的帶領下,率先參觀最新的展廳The Pavillon de l’Horloge,走入羅浮宮的心臟──中世紀堡壘遺址,即唯一保存下來的中世紀內部建築。據Neguine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大羅浮宮」總建築師貝聿銘為了建造金字塔入口,挖空宮殿地底,這些中世紀建築才得以重見天日。經過多年的研究,展廳終於在去年六月開放給公眾參觀;因此,這裏既是羅浮宮最古老,又是最新鮮的部分。

中世紀的羅浮宮呈正方型,和今日的結構大有不同。
中世紀的羅浮宮呈正方型,和今日的結構大有不同。

1190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1179-1223)在離開巴黎率領十字軍東征之前,下令在圍繞巴黎修築城牆,並於塞納河交界處興建一座軍事堡壘加以防禦, 以抵擋英國入侵者的威脅。羅浮城堡(Château du Louvre),就是羅浮宮之前身。

城堡的建築風格是中世紀典型的防禦式堡壘,城牆呈方形,有四座角樓和大型的中央塔樓,由水源來自塞納河的護城河包圍;高三十一米的中央塔樓,象徵着至高無上的君主權力。現存的部分包括堡壘的扶壁以及巨型螺旋樓梯,給參觀者近距離細看。既然是軍事堡壘,它本身沒有多少華麗的裝飾,質感粗糙,卻予人一種樸實、敦厚的感覺。正是在這座實而不華的建築物之保護下,城市和經濟得以急速發展,為巴黎的盛景奠下基礎。

由皇宮到藝術殿堂

隨着巴黎城市之擴大,城堡日漸失去原來的軍事功能,查理五世(1364-1380)把它擴建並改為寢宮,是首位入住羅浮宮的國王。

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的時代,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親自挑選建築師為羅浮宮進行全面翻新,把老舊的皇宮建成古典主義風格的新式建築。視覺效果取代功能性,成為新設計的重心。建築物的外圍刻上了華麗的浮雕,內部滿佈壁畫,變化多端的裝飾綴滿每一個角落,就連樓梯也不再滿足於上落樓層的功用,而是以盤旋的結構,巧妙地為空間添上動感。醉心藝術的他還開啟了羅浮宮皇家藝術收藏的先河,並積極招攬藝術家和工匠進駐宮中。此後歷代君主都熱中其中,從而彰顯個人品味和地位;皇家藝術收藏提升了整個國家的美學層次,確立法國作為歐洲文化藝術中心的地位。

亨利四世(1589-1610)登基,開啟長達兩世紀的波旁王朝盛世,他大興土木,並開展了大規模的羅浮宮擴建工程。他要求把羅浮宮和旁邊杜樂麗宮合併為一個整體,羅浮宮的周圍建築和內院總共擴大了四倍,龐大規劃前後用了兩個世紀才完工。亨利四世還招攬了眾多畫家、雕塑家等藝術家,以及金銀匠、細工木匠、鐘匠和絨繡織毯匠等工匠入住宮中。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古典主義退出裝飾藝術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巴洛克和後來的洛可可風格。

對法國美藝影響深遠的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則是在位時間最長的法國帝王,他搜羅了大量的油畫、素描、工藝品和古代文物,皇家藏品規模空前。後來他更把住所搬往凡爾賽宮,把羅浮宮留給藝術家、藝術品和藝術活動,把「方形沙龍」(Salon Carré)用作舉辦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作品展的場地,開放給王公貴族參觀;到路易十五時,「巴黎沙龍」開幕,每兩年開放給民眾欣賞藝術品。換言之,早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羅浮宮已有公共美術館的雛形;羅浮宮的沙龍把王室美學延伸到更廣大的公眾場域,是法國藝術發展的一大里程碑。

受啟蒙思潮影響,羅浮宮裏的藝術品由「皇家私人收藏」演變成「國家公共收藏」。法國大革命爆發後,1793年,羅浮宮正式成為全球首個給公眾參觀的皇宮博物館。拿破崙一世即位後,又展開新一輪的羅浮宮擴建工程,並把南征北討得來的藝術品運回宮中,此時它已易名為「拿破崙博物館」。其繼任人對擴展羅浮宮的野心有增無減,藏品延伸至遠東、亞述、古埃及等古代文物,藉以展示個人權力和國家實力。

廿一世紀的定位 全球化中的本土

館長Jean-Luc Martinez重視羅浮宮和本土歴史的連繫。
館長Jean-Luc Martinez重視羅浮宮和本土歴史的連繫。

羅浮宮承載了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和驕傲,館長Jean-Luc Martinez再三強調,認識羅浮宮歷史之必要:”Louvre is an image, a dream, a famous name. In reality, it is a palace, a part of history of France.”由中世紀堡壘到皇宮,再到現代博物館,羅浮宮八百年之變遷,是法國歷史活生生的見證。「羅浮宮的核心是和建築物本身緊緊扣連的。」

在全球化的年代,羅浮宮自然也不可死守一角、故步自封,還承擔着國家宣傳的重任。由他一手促成的羅浮宮The Pavillon de l’Horloge展廳,以及先後在北京和香港舉辦的《羅浮宮的創想》(Inventing le Louvre)展覽,目的都是要把世人之焦點重新放在羅浮宮身上。「大羅浮宮」規劃之重頭戲,莫過於遠赴阿布扎比興建首座分館。「作為全球性的博物館機構,海外擴張和連繫法國本土歷史,兩者之間毫無衝突。」Jean-Luc Martinez理所當然地說,無非是想藉着海外推廣活動,吸引更多遊客直接前往法國本館參觀。

說到底,無論是昔日的法蘭西王朝,還是今日的法蘭西共和國,羅浮宮由始至終都是權力的宣示,同時匯聚了法式工藝的精華。

《羅浮宮的創想──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
日期:即日至7月24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票價:成人$20;團體票(二十人或以上)$14
查詢:www.frenchmay.com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