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的時候學校舉辦導賞團,陳樂怡與同學才第一次出港島。文武廟、醫學博物館、摩羅街,叫她大開眼界。「去勝香園食番茄通粉,去蘭芳園飲奶茶食雞扒撈丁,還去了G.O.D。」陳樂怡與同學坐在家舖的沙發上聊天,這樣就一個下午。「我還去了文華酒店,買了兩件餅做手信返屋企。」陳樂怡笑說。
潮流慢人半拍
十年前的屯門,還未有太多大陸人的時候,區內的潮流總是會慢半拍。H&M在旺角的旗艦店開張時,陳樂怡與同學才第一次聽這個牌子,更趨之若鶩,即使朗豪坊都未去過,還是山長水遠去朝聖。「以前一星期四日都會出元朗,因為最新的食物和商舖,都是先在元朗開店。」元朗有歷史、多舊舖,至少有區外人會特意入去食串燒、涼粉和豆腐花。「以前連飲貢茶都要出荃灣先買到,直到元朗千色匯樓下開店我們才飲到。」陳樂怡說。
初次體驗「城鄉差距」
陳樂怡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來自新界西,是因為補習。區內的補習社都是屋邨式,學校的支援又不夠,為了應付會考,她特地出美孚補英文。「同學們來自德望、培正、St. Joseph,他們的英文都lark lark聲,而且年紀都比我小。可是我的英文是最差,差到老師想將我調班。」那一次,陳樂怡終於體會到「城鄉差距」。
直到讀大學要實習的時候,她再一次體會到這種差距。「相比其他朋友,我已經算是有野心。」陳樂怡說。所謂野心,只是想找一間跨國的公司,想在港島打工。她就讀中文大學,成功申請到一間只收精英的公關公司實習。上班第一日,就發現實習生的角落,全都是名校生,不少都是外國回流。「同期的實習生都在與直屬的上司相認,自己讀哪一班,識得哪一個老師。」同事問她讀哪一間學校的時候,陳樂怡搬出許多新西人都說過的一句說話:「我講咗你哋都唔識㗎啦。」
陳樂怡說,區外人會力爭上游,因為身邊的人都在比較,反觀屯門人,大部分考不上大學,不會去外國讀書。說到最後,都是錢作怪。
從小在屯元天長的人,大部分朋友都在區內。「我的社區不是在新界西,而是在屯門。」陳樂怡說。現在每日來回港島上班,陳樂怡沒有當做一件大事。不過她也認識一些朋友,接觸過區外的花花世界之後,會刻意強調自己「身在太子大廈」之類,彷彿出入中環高級寫字樓,就會變得高人一等。 「大家不認識「屯元天」是沒有問題,但不認識港九就會被人笑。」
陳樂怡沒有刻意強調自己新西人的身份。「只不過在遇上其他人的時候,你會知道,自己與別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