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Bruce Lee),原名李振藩,乳名細鳳。他的電影充滿武術哲理,改變了世人對功夫的看法。他猝然離世四十三年,生前主張的武術理論遍及全球。「龍迷」將他的生平與電影一再品味,李小龍在電影一舉手一投足,意味深長。
「我寧不擁有
也不願受人掌控
我不再覬覦天堂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懼怕地獄……
現在我明白到我將永遠找不着光明
除非,像蠟燭一樣,我成為自己的燃料,
燃亮自我。」
—— 李小龍編寫的《無音簫》劇本
小龍已成燭,他的文字、影像仍在發熱發亮。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離開了人世,《龍爭虎鬥》同年10月全球上映,“Bruce Lee”變成人所共知的功夫巨星,他的武術哲理從此像風一般散播全球。小龍死後,其思想種子埋在他的電影與書籍,仍在影響全世界。
近年社交媒體興起,十年間的電影葉問系列,加上出版社推出大量李小龍中譯本書籍,他的哲理往往成為「金句」,在亞洲引起年輕一代的關注。每一代人心中都有一個李小龍。今次我們尋找龍迹之餘,尋找龍迷蹤迹,探討外國「龍迷」如何承傳李小龍,如何詮釋李小龍。
日本李小龍研究會會長今井毅
李小龍將他的哲學放在電影裏,《龍爭虎鬥》首次出現多幕談論武術哲學的畫面。可是,電影中一些富哲理的對白,在美國第一次發行時被刪走,例如後世稱頌的李小龍教董瑋出腿時要用意識去動作“Don’t think, feel it“的對白,在美國與香港版也全被刪走。近年外國版本一再還原,加上以李小龍筆記成書的中譯本書籍陸續出版,填補很多有關李小龍在哲學與電影的空白格。
李小龍離世四十三年,東亞的日本台灣如何演繹李小龍?今日的李小龍的對年輕人有何影響? 《明周》採訪了日本李小龍研究會,探索日本、台灣與香港新一代的「龍迷」如何重新認識李小龍。
《龍爭虎鬥》在1973年的美國票房紀錄列為13位,為東方武打片取得驕人成績。反觀香港電影市場,李小龍受醜聞困擾,《龍》票房不理想。接着嘉禾急於製作李小龍傳,電影陸續用新星複製李小龍,舊酒新瓶的推出模仿李小龍的電影,出現一股消費李小龍潮,西方稱作“Bruceploitation”。隨着邵氏與成龍功夫電影冒起,消費李小龍的潮流在亞洲數年間冷卻。反觀在日本,《龍爭虎鬥》在日本全國上映之後,掀起的熱潮持續十年。李小龍的電影一直上映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當地電視台同時購買版權,播放李小龍在美國參演的電視劇《青蜂俠》。可以說,日本影壇七十年代的功夫片,完全屬於李小龍。
「李小龍很厲害, 沒有見過人是這樣打鬥的。」
用菲林拍電視畫面播的電影動作
近年有日本影迷創立「李小龍研究會」,聚集李小龍影迷,定期辦講座,包括不久前舉行的「葉問與李小龍」座談會。記者較早時前赴神奈
川縣中野,專程訪問了會長今井毅先生。
「1973年的冬天,當時我深受《燃えよドラゴン》(《龍爭虎鬥》)畫板的吸引,跟爸爸說,我要看這齣戲。李小龍很厲害,沒有見過人是這樣打鬥的,第一場跟洪金寶(飾演少林武僧)打類似MMA(mixed martial art)的格鬥,洪輸了拍地投降,李小龍放手。啊,原來可以這樣完結打鬥。」其後《唐山大兄》、《精武門》與《猛龍過江》順序在日本戲院上映,風潮直至70年代末。
在沒有錄影帶的年代,每逢電視重播李小龍的電影,今井就會拿8厘米的錄影機到富有的同學家拍下,留待在家中關起燈播放。今井說這是當時一種美妙絕倫的享受。今井長大後,才發現美版刪了很多談論武術哲學的情節,於是到處找完整版,先買港版,再買歐美版,重組失去的畫面。今井認為,不論是影片的質素還是保留情節,歐洲的影碟版都最能保存原汁原味,因此他至今仍傾向在歐美尋找高質素的李小龍訪問片段與製作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