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因着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香港人未來的生活將會如何?
天文台推算,香港最快在四十五年後將沒有冬天。
有學者估計,如果遇上大旱,東江水短缺的話,水資源一年或兩年勉強夠用,但三年則不能。還看這幾年極端氣候的情況,風險難以預測。
暗湧不在水平線之上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由內地東江引水至香港,成為香港的生命補給線。目前,香港7至8成食水倚賴東江水,但由於包括氣候變化等各種因素,東江總流量持續減少,造成供不應求,包括深圳、惠州、廣州等多個大城市,兩年前出現缺水情況,開始在西江等地搶水,預計三十年後搶水情況會更嚴重。
另一方面,尚有五年,東江水單位水價,便會相等於香港海水化淡廠的成本價,甚至更貴,形成所謂的「黃金交叉」。
過去一年,攝影記者曾國宗沿着輸港的東江水管,由大埔走到羅湖邊境,注視着那結實的管道如何靜靜地穿越荒郊田野。在他眼中,這可不是一般的攝影題材,在這片廣闊寧靜背後,隱藏着社會政治的激流暗湧。
近年,民間開始提出:是否可讓供水比例改變一點,本地的供水多一點?同樣地,隨內地經濟和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食水的需求也會提高,他們也會質疑:為何要把高比例的東江水輸給香港?
六十年代,港英政府憂慮過分倚賴內地供水,香港的「生命線」被支配,或會導致港英失去其政治上的主導位置,於是開始籌建海水化淡工程。「這些工程極具政治戰略含意,一旦東江水斷供,香港仍可以調動後備資源,維持供水。」
不過,至今為止,香港的水塘和海水化淡分別只能應付約3成和1成的需求。為保障食水資源供應穩定,香港海水化淡工程再度提上議事日程,然而,興建一個海水化淡廠需時長達十年,必須未雨綢繆,不能等到缺水時才「臨渴掘井」。
「香港的水資源議題,其實與昔日嚴峻的歷史因素以及今天複雜多元的政治氛圍糾結地交纏。」
「怪獸」不如想像中巨大
曾國宗說,東江水管道亦承載着他的童年回憶。他在香港長大,父母來自深圳,小時候每逢過年過節,就會隨家人返鄉探親。腦海中,經常出現一個清晰而歷久常新的畫面:小個子的他,坐在通往內地的列車上,靜靜遠觀外面的風景,突然,龐然巨物出現,像頭大怪獸,原來那就是東江水的管道。
「到我長大了,親身走近這些管道,卻不如我想像中那麼巨大。」他說,過去從事新聞攝影多年,曾親歷不少象徵中港矛盾激化的場面,社會開始討論新移民和新香港人等爭議,令他不期然想到自己的身份問題,以及這一道連接兩地的生命補給線。
早前,他為港大專業進修學院當代攝影深造文憑的攝影展覽《視覺.場域》提供了他的景觀筆記,當中的作品特意以50mm鏡頭進行拍攝,呈現視點比例一比一的效果。
曾國宗,從事攝影記者多年。工作關係,一天裏可以見盡好事壞事、紅事白事。有幸可以興趣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