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輝是視神經再生研究的先驅。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視神經可以再生的科學家,扭轉了中樞神經受傷後不能重生的定論。他畢生着力鑽研青光眼和脊髓神經。埋首科研有趣的地方是,它有時會把你帶到你意想不到的新天地。研究期間,他無意中發現用納米做成的短肽(蛋白質),有止血功用,這研發已取得專利,獲廣泛應用。目前他在實驗室研究枸杞的功效,「別人未必看得起中藥,但它有好多原創性,值得更多人關注。」
一次邂逅 改變一生
專家,從來都不是天生出來的。
出生於1948年的神經解剖學家蘇國輝教授透露,他中學時根本不愛讀書,只愛夾band,試過在夜總會表演,更曾獲邀出唱片。一個晚上,或者更正確地說,一個女孩,改變了他的生命。那是一個聖誕晚會,他遇上心儀的女孩,整個人就好像一下子長大了,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走一條怎樣的路。為了對方,他決心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當時我的志願是做醫生,但在美國讀醫科,學費很昂貴,所以報讀藥劑。」
他中五時,決定要考好會考,但發力太遲,加上當年的香港,大學學位短缺,中學生升學不容易,蘇國輝只好以半工讀的方式升讀美國波士頓的東北大學。那裏提供五年半工讀的大學學位制,在五年內,有27個月由學校安排與學位有關的工作。
1973年,蘇國輝初到美國,當時英文不好,他就想盡辦法,利用各種機會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為解決學費和生活費,蘇國輝每逢假日都要跑去打工,上午到大學餐廳洗碗,下午和晚上到藥房學習配藥,工作了一段時間後,覺得很乏味,於是轉讀生物學。
肯學肯做 踏上青雲路
他在遺傳學裏找到自己着迷的新天地。
那時,大學為他安排到哈佛大學醫學院一個實驗室,擔任一個半工讀的職位,負責飼養基因突變的動物。蘇國輝眼界大開,開始對腦神經科學研究產生濃厚興趣。
雖然最初做的工作不外是幫忙餵養動物、給動物換籠子以至清潔衞生等,但他在這些煩累的工作以外,還主動兼做其他工作,包括記錄外人覺得極為沉悶的數據。漸漸,他學會了如何識別有遺傳問題的老鼠。「教授見我肯學肯做,便鼓勵我參與他的科學研究。」那時他只是一個大學二年級學生,他承認這是一個他夢寐以求的機會。當然,這段半工半學的經歷,日後也成為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並當上腦神經科學家的一個契機。
他僅用了三年時間完成博士學位,1977年,蘇國輝如留在美國,工作機會更多,但已在外漂泊十年的他毫不猶豫地選擇返回香港。「當時教授問我,是否真的考慮清楚,因美國的研究水平相對高,發展較好。但我想,美國神經科學家多,而且每個人的生命有很多面向,也有社會和家庭的考慮。」當時他跟波士頓一班留學生,參與近代中國歷史讀書班,「不是很偉大,但總想回來作點貢獻。」他回港後成立香港神經科學學會,邀請國內和台灣神經科學家進行交流。
改變微環境 視神經可再生
蘇國輝1978年到香港大學執教鞭,當時一位外籍系主任特別強調,教師需要做完教學工作,五點後才能做研究。「現在回想這是不可思議,但反映當時科研氣氛不濃。幸好做滿幾年,他們讓你出國交流和進修。」一次出席美國神經科學會,留意到來自加拿大的神經科學家A.J. Aguayo,提出把周圍神經移植入脊髓神經,可變相改變其微環境,抵銷了抑制因子的阻力,達至再生。
蘇國輝聽後,深信這個理論將會改變世界。「會後,我在走廊截住他,他那時只做脊髓神經的研究,他想做眼,我說我會做眼,結果他爽快地答應合作。」蘇國輝說。
因人體的神經系統相當複雜,他先作解說,指出主要分為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包括腦、視網膜、視神經和脊髓;而四肢等部位則屬周圍神經。兩種系統的復元情況相差很遠。「手腳的周圍神經可再生,但中樞神經不可以。例如飾演超人的演員基斯杜化李夫意外受傷後,導致脊髓受損,不能再行走。」
Aguayo關於脊髓的研究卻推翻了這理論。「我也好想知道視神經是否真的沒有再生能力? 還是微環境不利再生?」他於1985年前往加拿大與Aguayo合作,用周圍神經的移植方法,抽取一條白老鼠的坐骨神經移植到視網膜。
「他們用一條周圍神經,接駁脊髓,脊髓神經可生,但用同樣方法做不到視神經再生。我認為可以直接接駁到眼球和視網膜,結果實驗成功,證實成年大鼠的視神經節細胞軸突損傷後,只要改變軸突生長的外在環境,節細胞軸突能夠再生並進入周圍神經物。」
「大家好興奮。」興奮到了一個程度,那天晚上他本來約了女朋友聽歌劇,結果破天荒遲到了45分鐘。
科學大發現 來自不相關研究
蘇國威這個研究,震動了醫學界,啟發了接着而來的無數研究,包括能否讓脊骨受損的人再次走路。但是,神經再生,並不容易。「現在,人人去做不同實驗,也想促進神經線再生。但還是有很多困難。」例如由於此療法技術要求極高,一直沒有應用在人身上。台灣有一小組嘗試過做,但不是最好的辦法。蘇國輝說,未來的中樞神經治療方向,是以胚胎細胞令其再生,因為早在胚胎發育時,胚胎細胞已帶有發展成中樞神經的信息,這將是另一嶄新研究路向。
既然接駁神經實驗,難以應用在人身上,可否不用此方法?於是蘇國輝後來改用納米方法,與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合作研製納米做成的短肽(蛋白質),結果出人意表,因為做實驗過程中,發現白老鼠不流血。「起初有點害怕,以為把白老鼠弄死了,再看一下,老鼠還有呼吸,才發現納米原來有止血功用。」這研發後來取得專利,並獲廣泛應用。
本來是為了研究接駁神經,想不到,為此發明了止血方法。
當科學遇上中醫
開拓了中樞神經研究的領域後,蘇國輝目前的使命之一,是以一些世界認同的科學手段,去證明中醫藥的功用,並加以推廣。科學界已知多種「好蛋白」有助保護細胞神經,他是次研究首次發現枸杞裏的枸杞多糖,能提升對細胞健康十分重要的「好蛋白」,減少細胞凋亡。他的研究團隊已初步發現枸杞多糖能夠對青光眼和缺血性腦中風產生保護作用。
「那時候,屠呦呦還未獲得諾貝爾獎。別人未必看得起中藥,但它有好多原創性,值得更多人關注。」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致盲眼疾,目前還沒有根治方法。慢性青光眼最可怕,因為初期沒有病徵,然而,患者的高眼壓已默然地壓迫着視神經。眼見因視神經受傷而受苦的病人,他嘗試用神經保護的方法為病人帶來曙光。
研究人員在動物對照實驗中,以激光破壞老鼠右眼負責吸收眼球房水的靜脈,模仿青光眼病人因房水循環失調,進而導致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死亡的病狀,結果證實,服食杞子的一組老鼠的神經節細胞受到明顯的保護。「所以我建議每個人每天吃下不多於20粒的杞子,可以混入蜜糖或加入麥片沖水進食。」
近年他的另一研究,是充足光線能增強「Y樣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活動,從而啟動大腦中的「背側中縫核區域」(大腦的情感區),令情緒得以紓緩,緩解抑鬱,為日後研發新型抗抑鬱療法提供重要理論基礎。
他認為看似無關的東西,在科學上可能大有關連。「比如老鼠在走路,他如何知道有飛鷹要獵食牠?可能是影子。生存十分重要,讓牠有本能反應,要逃走。我們一直不知道的是,在日常生活,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東西,眼細胞的神經通路是去到腦部的情感區。如果是這樣,神經通路中斷,會否影響和情感有關的疾病?」
科學領域,層層遞進,永無止境,但是,有些領域,對蘇國輝而言,始終如一。文首提到他在聖誕晚會遇到一位改變他一生的女孩,這個女孩,後來成了他女友,而且在歌劇院門口等了那個因研究成功而興奮得遲到的男友45分鐘。順帶一提,這位女朋友現在是他的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