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學遇上醫療】科學就是科學家的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當科學遇上醫療】科學就是科學家的故事

08.06.2017
tan170504siu_0154_a
Human brain anatomy, computer artwork.

當科學遇上醫療,其實可以很「貼地」。

「醫生,我這裏痛那裏痛……」、「我還能活多久?」我們一生之中,一定有某個階段會接觸到醫學。無論是採用現代生物科學診斷和治療工具的醫療系統,或是中國醫學透過檢查脈象和生理特徵的診斷方法,我們一直依賴醫學力量,來幫助愈來愈難應付的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和腦退化等慢性疾病,希望藉由它來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快樂健康,一路活到長命百歲。

研究醫學的科學家,就是為人類在漫長路上尋找知識和真理的人。或許受到愛因斯坦的影響,一般人都以為科學家是遺世獨立,高不可攀,其實科學家離我們原來不遠,也可以在本港土生土長,在香港,做學問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要做大學問更要專一沉潛。他們將科研由實驗室帶到人類身上,默默埋首苦幹的經歷,或碩果纍纍的研究成果,我們也知道嗎?

科學,就是一些不同科學家不同的故事。盧煜明把青春熱情傾注在追蹤基因密碼,他讀書時的生物學教科書,有著名科學家的照片,好喜歡看那些科學家是什麼人,對科學的歷史很有興趣,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發明都滿有啟發性。

科學,就是教人一生專注做一件事。葉玉如一直矢志不渝,要解決神經退化疾病這最難治療的頑疾。她由人體最微小的細胞入手,研究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期望幾十年後,或下一代,終能找到治療老年癡呆症和柏金遜症的藥物。

科學,就是提供一套可靠的方法,用以解讀人類神經裏面蘊含最複雜的問題。蘇國輝發現視神經線的復活能力,推翻中樞神經受傷後不能重生的定論,當中藥被看低一線時,他反而以科學手段,去證明中醫藥的功用,推廣枸杞多醣能夠對青光眼和缺血性腦中風產生保護作用。

科學,或憑科學而改進的技術,就是不能忘記人。譚永昌為復康和殘障者解決生活疑難,但強調科技也有「失靈」的時候,人和人的關懷更重要。在外科醫生趙偉仁眼中,科技不是萬能,不是什麼也可用超聲波和磁力共振診斷的,因為病人是人,身體的問題和變化,也要靠人去了解的。

蕭曉華
專題組資深記者

(圖片來源自新法社)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