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間,以大數據統計、演算,並提出針對性方案是國際大趨勢。除了應用於商業和網絡,醫療研究亦同樣需要大量數據分析疾病,以至研發嶄新的治療方案。作為本世紀其中一個最致命的疾病,癌症正是現時醫學界致力攻克的課題之一。然而,人類基因複雜,即使同一種類癌症亦可能因其致病突變基因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和治療方案,因此一個足夠數量的研究對象基數顯得尤為重要。近日,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和亞洲癌症研究與教育聯盟(ACARE)簽訂了合作意向書,鼓勵並促進更多中、港、台合作研究項目,有望推展亞洲癌症研究。
亞洲人的獨特體質
根據統計,全球癌症病例正逐年迅速增加,其中新增病例有一半來自亞洲,包括當中佔最大比例的中國。基於先天基因結構與後天生活習慣不同,東西方人種體質有著明顯差異,各種癌症的發病比例亦因此不同,例如肺癌、胃癌和鼻咽癌等較常見於亞洲。亞洲癌症研究與教育聯盟創始人兼主席、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以肺腺癌為例子解釋:「EGFR基因突變在亞洲人中佔了一半,而在歐洲人則僅有百分之十幾。」可見,針對病人需求不同,歐洲研究未必可以完全切合亞洲人的需要,甚至未能研究出對亞洲人有效的醫療方案。實際上,癌症研究並不限於致病機理,從檢測、不同致病基因造成癌症的癥狀,到藥後反應和副作用,每一個範疇都需要大量數據和案例來總結出規律。
研發更適合亞洲人的療法
通過整合亞洲人數據,不僅可以改善現時的用藥方案,更可了解更多未知的範疇,包括基因突變與發病率的關係、新藥對亞洲常見癌症的針對性等。現時,醫生常用的伴隨式診斷法(companion diagnostics)就是受益於基因研究而發展出來。醫生會利用試劑分析患者體內特定的生物標記,預測某類藥物對病人的效用,從而決定用藥方案,例如本港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便經常採用此診斷法。
亞洲癌症基因庫 共同進步的平台
是次簽訂合作意向書僅初步訂立兩大機構間的合作,目前正研究數據分享的可能性。鑑於基因數據非常敏感,屬國家不容外洩的資訊,亞洲癌症研究及教育聯盟認為是次合作能打開對話平台,讓兩地進行協商,從而為未來共享資訊奠基。中國臨床腫瘤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小田教授亦認為中、港兩地合作對雙方都甚有益處:「中國人口基數龐大,能提供大量數據,而香港則具備更先進的技術,無論是效率和精準度都較內地優勝,因此合則兩利。」
此外,會議上,不少其他亞裔醫生參與席間。張寬耀醫生認為成立中、港基因庫只是第一步,將來希望擴展至亞洲各地。他指出現時中、港在醫療技術上較部分亞洲國家先進,通過這個新建合作平台聯繫各地合作,將有助提升亞洲整體醫療水平。
成立基因庫 還看政府支持
如果說人的生理資訊都寫在基因裏,大概沒有人會反對基因是我們其中一個最珍貴的私隱。對於國家而言,民眾的基因資料更是機密。使用基因作研究,無論中、港,都受嚴格管制,內地政府更有專責的人類遺傳圖譜辦公室防止資料洩漏。因此,成立與使用基因庫依然極依賴需要各地政府的信任與支持。是次合作意向書之簽訂,旨在結合兩大機構各自的腫瘤科專科醫生網絡,為推進亞洲癌症基因研究工作踏出重要一步。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