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勝會】前言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盂蘭勝會】前言

13.08.2011
明周攝影組
cover

踏入農曆七月「鬼節」,俗稱「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各式盂蘭節活動此起彼伏,十八區總有一場在你左近。坊間習慣將盂蘭節渲染得陰森恐怖,靈異鬼故橫飛。 記者在採訪中甚至見有攝製隊走到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去取景拍「鬼片」。真是走錯地方了!潮人盂蘭勝會並不談「鬼」色變,反而像是呼朋喚友的「嘉年華」,由誦經、獻祭、演神功戲、派米等「指定動作」組成,每年全港有數十萬人參與這個社區街坊大聚會。

1

你小時候曾幫阿媽擔凳仔去霸位看神功戲嗎 ? 幼時曾否由父親帶着「騎膊馬」去盂蘭勝會湊湊熱鬧?在戲棚吃過潮州魚粥嗎?盂蘭勝會就在我們身邊,亦陪伴過不少人成長。在快速變遷和日益同質化的都市中,此類傳統節慶於夾縫中保存了一份凝聚街坊的力量。

與往昔相比,今年的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更賦一層意義,因為它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單純是一項潮汕民間宗教節俗,更深藏着傳統情義,其核心價值是弘揚孝道和濟貧施孤,不僅懷念有血緣關係的先人,還普度客死異鄉的鄉親「好兄弟」; 不僅為孤魂「施食」,還派米給街坊敬老宏孝,具有悲天憫人、推己及人的人文情懷。

我們會詳盡解構盂蘭勝會的種種,以及背後濃得化不開的潮州人文化底蘊。

獅子山下,東頭村盂蘭勝會鳥瞰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獅子山下,東頭村盂蘭勝會鳥瞰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源起

根據清《海陽縣志》記載,「七月賽盂蘭會,謂之施孤,又曰普度」。盂蘭勝會並非香港本土傳統,而是源自潮汕地區,最早由一百多年前移居本港的潮籍人士引入。而上世紀約五十、六十年代,大批潮汕移民到香港定居,為了便於聯繫鄉情、紀念祖先,盂蘭勝會「遍地開花」。鼎盛時期,全港約有七十處地區舉辦。無論在行人道上、高樓大廈間的窄巷,又或是公共屋村天井都因地制宜地舉辦。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區如上環及西環沿海一帶,便有多個盂蘭勝會,其中以三角碼頭和渣甸橋東邊街歷史最悠久。

勝會第一天,掛上幡竿燈籠,為孤 魂引路。現場聘請一位電工師傅負責每日全程跟進用電,以備晚上活動時燈亮夜如晝。
勝會第一天,掛上幡竿燈籠,為孤 魂引路。現場聘請一位電工師傅負責每日全程跟進用電,以備晚上活動時燈亮夜如晝。

隨着城市空間日益擠壓及社區變遷,目前約剩四十多處。當中數九龍城、牛頭角、長沙灣等潮人聚居的舊區最為大型與熱鬧。至今, 盂蘭勝會依然蘊含豐富的潮州民俗特色,充分反映潮州人的天地人觀和家庭觀念,亦保留了不少潮式紙紮工藝及潮劇表演藝術,是瞭解潮州文化的一扇窗,同時亦滲入香港本土特色。

 

自 1990 年代初開始,香港戲班從潮汕地區請來潮劇演員。
自 1990 年代初開始,香港戲班從潮汕地區請來潮劇演員。
神袍棚放置的大龍袍,敬奉給最高地位的神靈,精工細作。皆從內地運來。
神袍棚放置的大龍袍,敬奉給最高地位的神靈,精工細作。皆從內地運來。
明周攝影組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