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聖Jo」人 :呢間學校係爺爺起嘅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名校

三代「聖Jo」人 :呢間學校係爺爺起嘅

(左起)爺爺何承天、孫兒何康寅、爸爸何宇磯都是在聖若瑟成長。
m181008-salads-976

他,小手上捧着書,埋頭埋腦細讀着,甘之如飴。

他,三五同窗不分你我,小息時圍着嘴嘗美點,分甘同味。

又有一個他,球場上蹦跑跳,球來腳往,汗如甘露。

這座以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蓋成的校舍—聖若瑟小學,從外看簡潔俐落, 樸實無華,但內裏卻蘊藏一個個前途無可限量、具可塑性的未知人生。自由, 便是孕育這羣小人兒成長的重要養分, 並為未來能當上一個敢想敢試之勇者作 好準備。

五十歲寒,時光荏苒,小小校園已 步入半百之身,從前在校的懵懂小子,早已頂天立地,勇闖世途,各繪出獨一無二 的生命藍圖。今天重臨昔日孕育他們的智慧搖籃地,為的,就是告訴後來者和世 人,自由既可貴,但擁有一段快樂的小學生涯就價更高。

(左起)爺爺何承天、孫兒何康寅、爸爸何宇磯都是在聖若瑟成長。
(左起)爺爺何承天、孫兒何康寅、爸爸何宇磯都是在聖若瑟成長。

小小綠苗變成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生命伊始,盡是希望,能在良土及自由氛圍下成長,相信無論是樹是人定能扎好根基,茁壯成長,並由棵棵小樹苗延展成福蔭森林。

雖被石屎森林環抱,位於灣仔繁華地帶的聖若瑟小學(St. Joseph’s Primary School), 卻有一份意外的寧靜,難得的淨土,孕育了無數學子們的求學心。就是因學海無涯,他們五十年前澆灌的生命種子,今天每人都各領風騷,甚至延綿數代,成為小小煲呔「聖Jo」人。

位於活道的校舍於1968年建成的,至今已五十年歷史。
位於活道的校舍於1968年建成的,至今已五十年歷史。

祖與孫談世紀

很多傳統名校,家族數代同是校友並非新 事。但要四代既是校友,又是負責設計校舍建築的人,相信就並不多。年屆八十歲的建築師何承天,自他的父親到自己、兩個兒子及孫兒, 都是在聖若瑟成長,他說這裏是自由多元文化 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而他跟學校的淵源就 更甚,因筆者走進的校舍,是出自他的手筆。 今天,這三代「聖Jo」人,重遊舊地,難得的爺孫碰,長的銀絲如柳,小的冠鬢發旺,同坐課室木椅上,相映成趣。當分享跨世代在校點滴時,他們反應及表情更是鬼馬有趣。

「爺爺,你以前小息會做什麼?」今年唸三年級的孫兒何康寅瞪着杏圓大眼睛好奇地問道。 「我以前會踢足球,還有到處跑呀!」聽着,他驚奇地,擺出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反問:「老師不是說在校不能隨處亂跑嗎?」爺爺掛上和藹的笑容說着,他的那些年是容許的,但時代變了,學生多了,亂跑容易撞倒同學而受傷。兩爺孫一問一答,聊聊各自的「聖若瑟」,二人輕聲說,卻一起大聲笑。反而身旁那位既是兒子又 是父親角色的何宇磯,就擔當他們的聆聽者。

兩爺孫難得在母校一起打乒乓球同樂,孫兒康寅在訪 問初時較緊張,但一拿球拍馬上變得活躍起來。
兩爺孫難得在母校一起打乒乓球同樂,孫兒康寅在訪 問初時較緊張,但一拿球拍馬上變得活躍起來。

何承天說起大兒子何宇磯(即康寅的父 親)家長日,老師總跟他說宇磯在學校很愛說話。孫兒康寅萬萬想不到平時看來嚴肅的父親, 兒時也跟自己一樣上課愛與同學說話,即瞪目而視,又是一副難以置信的樣子。佻皮鬼馬的爺爺更哈哈大笑起來:「你愛說話,我小時候也是耶!」何承天還把他那海藍的小學成績表好好保存,帶給筆者看,上面還寫着老師的評語: 「該生求學不讓人,但要戒多言。」或許,何家 遺傳了愛說話的基因吧!天真的康寅,似懂非懂捧頭細聽着。不過,聽到孫兒說愛英語不太 愛中文,何承天則語重心長地提點着:「讀書一定要喜歡讀,如果你喜歡就會讀得好。你不喜歡就要找原因,為什麼我不喜歡這一科?是否 因為我上課時不留心,學不懂?不明白時就要問老師或問爸媽。」孫兒邊聽邊點着頭。

何承天三代除了就讀相同的 母校,另一共通點是兒時都有參加幼童軍。
何承天三代除了就讀相同的 母校,另一共通點是兒時都有參加幼童軍。

四代同根生

問及為何四代人都在聖若瑟成長呢?「我爸爸也是這兒畢業,很自然地他便把我送過來, 到我兩個兒子及孫兒都一樣。」何承天最欣賞學校給予自由度,學生能有多元發展。身旁的 大兒子何宇磯續說:「學校提供很多機會給學生接觸新事物,如運動有曲網球,音樂有非洲鼓等等。除令他學會做人處事認真,也懂得去玩,並啟發他的創意。」

我手建我校

對於何承天,他們一家豈止是四代校友的身份,還是建設小學校舍建築師的身份。由於戰前,香港舊學制是以Class等級來分,Class 8 即是現今學制的小五,Class 1屬從前的中六, Class 1到Class 8都在同一校園上課,而何承天從前就是在堅尼地道唸Class 8。一直到五十年前聖若瑟正式建立小學部,才演變成現在的學制模式。何承天回想替母校設計校舍,猶如昨日。「1963年的夏天,一個星期五下午, 剛考完大學建築系最後一個考試,接到校長 Brother Brendan的電話。他問我正在做什麼, 我就答沒什麼,他馬上跟我說”You cannot do nothing!”然後就找了我校同是建築師的師兄王 澤生(Jackson)介紹工作給我。」他就這樣展開建築師的生涯。兩年後,聖若瑟希望建設小學部校舍即灣仔活道現址,Jackson就委派他負責設計工作。

聖若瑟小學其中一個建築特點,禮堂是採用摺疊式風格的三角頂,青綠色的屋頂在灰白的校園顯得格外醒目。
聖若瑟小學其中一個建築特點,禮堂是採用摺疊式風格的三角頂,青綠色的屋頂在灰白的校園顯得格外醒目。

何承天指建校最主要是實用,始終建設學校資金有限。「我採用現代主義(Modernism) 的建築風格,它講求功能性,建築要四平八正。 我們採用清水混凝土設計(Fair-faced concrete),即外觀不加其他任何裝飾材料,故校舍顏色以灰白黑為主調。當時香港還未算普及,但在日本、 法國,這種建築風格卻很普遍,它的好處是不用經常為外牆補上油漆。」在設計時,何承天亦考 慮了節省能源的方面,由於課室是朝向東西方, 故特意在西邊加上遮擋陽光的建築特點,這樣就不會受到日落西斜的影響。校舍的另一亮點是禮 堂頂部,採用摺疊式設計(Folded structure), 原因是不用鋪設太多混凝土,承受的耐力卻很高。其次,也因聖若瑟是教會學校。他笑指: 「屋頂呈三角形狀,營造一種教堂的感覺,但當然它不是教堂了。」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名校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