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預計,2064年,香港男性平均壽命為87年,女性是92.5年。
90歲的生命,會否太長?
王秀雲婆婆,活了93年,經歷過生命中的起起落落,老土地說,她對很多事情都已經「睇化咗」,甚至對於死後的事宜,都只丟下一句︰「簡簡單單就得㗎啦」。
以前無得玩 現在搏命玩
秀雲婆婆是獨居老人,卻有別於社會上對於「獨居老人」的刻版印象,她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做義工、演話劇、跳舞、做運動……退休之後,對於感興趣的活動,都會一一參加。
「以前無時間玩,退休之後就搏命玩。」
66歲那年退休,卻是源於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
「我患了婦科癌,而且不是病倒發現的,是好人好姐的情況下發生。」那一年,秀雲有感年紀不輕,於是進行全身檢查,不查倒好,一查便被轉介到婦科看醫生,發現得了癌症。
年逾花甲患癌 又活了將近30年
「嗯,初時知道都有很突然的感覺,不過,其實我都已經六十幾歲了,又感覺問題不大。」於是,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化療︰「醫生說,很多時候,人是因為意外而死,病不一定會死,所以不要覺得自己有病就害怕。如果我當時不做化療,就已經死了。我記住了醫生的說話,所以企得返起身。」
曾經與死神擦身而過,談起患癌的經歷,秀雲婆婆一副雲淡風輕的樣子,毫不忌諱,如同她談及死亡。「從那時開始,凡是講死我都不禁忌,對於很多事情都沒有什麼禁忌了。」這樣百無禁忌活了二十多年,直到80歲,再次入院。那次住院,同房兩個病友離世,看見有很多家人跟隨在後,秀雲醒覺自己也是時候找人幫忙處理身後事,剛好看見聖雅各福群會推出「後顧無憂」的計劃,她就和社工商討離去以後的殯葬計畫。秀雲婆婆強調︰「要最簡單那一種。」她不想要骨灰龕位,她想在死後,把骨灰撒在紀念花園。
綠色殯葬反映生死觀
在食環署轄下的紀念花園撒放骨灰,是香港現行綠色殯葬的兩個方式之一,另外一種是把骨灰撒在指定海域。2007年,政府開始推廣綠色殯葬的方式,根據食環署的數字,2015年共處理了4000宗,佔全港死亡人數約8.7%。申訴專員公署在2016年表示,政府推廣綠色殯葬成效不彰,選用這些服務的人只佔極少數。
在官方的宣傳以外,記者發現,外面的世界已經走得很遠了。除了花園葬及海葬外,還有樹葬、風葬、天葬、冷凍葬……綠色殯葬除了是一種環保、節省資源並可持續的方式外,背後也折射了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死觀。
把骨灰撒在花園裏,成為植物的養份,一個人的死亡,成全了植物的生命,循環不息。秀雲婆婆說︰「人死後,便是塵歸塵,土歸土。」
60歲是新生命的起點
秀雲婆婆談論生命,很從容,人生走了那麼遠,是哪些經歷造就了今日的她?她輕描淡寫地說︰「唔開心的事已經不會去想了,只記得開心的事。」
提到往事,她隱約地為記者勾勒了一個輪廓。在廣州成長的秀雲,三十五歲的時候來了香港,因為「上面」要她們去鄉下耕田︰「你唔落嚟可以做乜?而且有朋友在香港,幫我找工作、找屋住,都幾好吖!」秀雲沒有多談背景,然而時值1959年,中國的政治運動此起彼落,也是大飢荒時期,大量難民逃難到了香港。來到香港以後,她在鞋廠當女工,後來工廠倒閉,轉做鐘點工人,直到發現得了患病,才正式退休。
她曾經有過家庭,現在跟親人沒有太多聯絡,秀雲對於過去,只道︰「當無咗㗎啦,我的人生,都是由『重新開始』那時才計算的。」秀雲說,自己只記住六十歲以後的事,六十歲以前的,就當沒有發生過。有人以為六十歲是人列車的尾站,但她堅持相信那是第二種人生的起點。
支持安樂死 願葬在花旁
79歲的作家瓊瑤早前在臉書上說支持安樂死,而且支持花葬,她叮囑兒子和媳婦「幫助我沒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的活着」重要,因為活到這個年紀,「我會笑看死亡」。經歷過大病,對於逐漸衰老的身體,秀雲婆婆也是安然接受,只怕健康狀況變差,會成為別人的負累。「如果行得食得瞓得,幾多歲也沒有問題;如果病了,只能躺在病床等待救助及幫忙,身體不由自主,我寧願不要救我,乾脆點離去會更好。如果可以,最好能夠安樂死。」
《紅樓夢》有一首《好了歌》,裏面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對於死亡的豁達,秀雲大抵是活了這麼多年,再沒有未了的心願︰「我覺得我生活得不錯,清清淡淡,做了九十幾年人,心足㗎啦。」對於世界沒有太多的牽掛,也希望死後別人不要太過記掛她︰「無咩所謂啦,如果朋友認為我是值得記住的,咁咪記下囉,順其自然啦。如果家人想紀念,有張相片就已經足夠了,不用墓碑,也不需要骨灰龕。」
秀雲婆婆說,原來做人很簡單,境隨心轉,如果日後離世,她希望能夠開開心心地與這個世界告別︰「我的葬禮,最好有幾簡單得幾簡單,不要大事鋪張,也不要給我太多立雜的東西,一紮花就夠了,我最喜歡花。」
喜愛花朵的人,未必為花哭,但會為花笑。秀雲婆婆選擇死後回到花園。她不想耗費地球的資源,只願化作春泥更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