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處的《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深水埗區65歲以上的長者佔15.9%,是該區第二大的年齡羣組,意味人口老化是深水埗必需面對的問題。
於是,社區參與圓桌會的另一個重點,是聚焦於長者身上。
「前」護老者聽了240個故事
67歲的梁月燕(阿Moon),自言參與社區聆聽是因為「八卦」。「難得有渠道可以發聲,緊係要參加啦。」看起上來,仍是活力充沛的樣子。
回到60多歲那時,阿Moon曾經將自己緊緊地關閉起來,不願意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在此之前,她是一名護老者,要負責照顧家裡的老人家。然而,當家中老人接二連三去世後,阿Moon卻陷入了自我價值失落的狀況︰「當你要照顧的人都上了天堂後,你會突然發覺自己好似無哂用。」
前路惶惶不知所措,原來被人需要的感覺,會成為了一個人生活的重心。阿Moon說,人到老年,才要去找尋自己的生活時,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我連一日要點樣去過都唔知。」於是,重門深鎖,把自己匿藏,直到多個月後,才覺不妥︰「我唔可以不斷匿埋在裡面,要出來重新認識這個社會,找回自己有用的地方。」
看着滔滔不絕不絕的阿Moon,難以想像,數年以前,她曾經覺得自己是個「已被用完的垃圾」。
某天上街,看見有老人在跳舞、耍太極,終忍不住詢問,該如何參加。至此進入了區內的長者活動中心,重新建立晚年的生活。「入了老人中心後,成個人都生猛哂,別人都說我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再進一步去擴闊自己的眼光,阿Moon參加了社區聆聽,聆聽區內不同社群的需要,包括深水埗區內240名長者的生活故事,從而引申出來的社區需要,例如資助牙科服務、護老者的支援、對於私營院舍的監管、對獨居及「假獨居」長者的支援……聆聽了這麼多個故事後,阿Moon才發覺︰「呢個世界唔公平嘅嘢實在太多,原本以為可以透過圓桌會將聲音帶給區議員及政府官員,但都唔夠時間講,或者未講完已經想cut走你…」
<!–延伸閱讀︰深水埗社區參與圓桌會 訓練街坊由下而上一齊聽、講、砌!–>
看不見人的政策
對於護老者支援的狀況,作為護老者一員的李鳳儀(鳳儀)感受頗深。三年前,鳳儀辭去工作,全職成為照顧者,照顧患上腦退化症的父親。
因為父親,因為護老者的身份,她進入了老人中心,認識了Moon。也因為阿Moon的緣故,她成為了其中一個社區聆聽大使︰「開始的時候,我是覺得無法involve這麼長的時間。」因為全職照顧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花上很大的心力,但在阿Moon的邀請下,鳳儀終於也去了旁聽,「希望了解深水埗區內不同階層長者的狀況」。
自言在當區住了數十年,但也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身處的社區。因為這次的機會,親身到訪了不同場所及機構,透過面對面的交談及聆聽,得知了很多她從未想過的問題。「雖然我爸爸是長者,但因為他在區內的參與比較少,要面對的問題也比其他人少,所以這次聆聽會的活動令我對於社區整體的情況認識多了,也對長者所面對的問題了解多了。」
資源放了哪?長者知幾多?
聆聽過後,鳳儀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搜尋資料時,又是另一個「開眼」的過程,看見資源如何被分配︰「原來有關長者、護老者的服務及支援很少,區內可能會花費很多金錢去辦一些大型的活動,例如中秋晚會等。但其他直接需要的資源呢?是不是可以放多一些撥款在直接的服務需要上,才能去解決社區的問題?」
然而,即使有了資源,長者無法獲得資訊的渠道,又是另一個問題。鳳儀說:「聆聽期間,我才發覺有些長者是無法接收資訊,連基本福利如醫療券也不認識,更加不懂得或不敢求助。」長者無法認識自己的權益,資訊上的鴻溝是很多基層長者所面對的狀況。鳳儀不禁疑問︰「是不是政策上的漏洞,令到這些人無哂資源?」掉出了社會安全網的人,甚至不一定會被社會所看見。
聆聽者在區內細心聆聽,耳朵集結意見,他們發現社區力量由下而上影響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