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雨傘運動的時候,大家總會提起廁所用不完的梘液和護手霜,一道道方便人們上落的木梯,還有自修區的木枱木凳。「維修香港」最初的班底,是三個在傘運認識的陌生人:一個參與不同社運的年輕人,一個三十多年油漆經驗的師傅,一個從事社福工作的中年太太(Sandy)。
2014年12月,「維修香港」踏出了第一步。差不多每個星期三晚都會出動的義工維修隊,直到2016年8月,已經出隊八十三次。「洗樓點會冇意思?洗樓才會有街坊記得你。」Sandy說。由最開頭要洗樓收個案,到今日有社工轉介、街坊自己找上門,甚至遠在離島都有Inbox Facebook查詢──維修隊花了兩年時間建立這一切。我跟隨維修隊出過五次隊,其中一次是預約個案,去到時住戶卻不肯應門,原來是因為預約的婆婆是背着同住的公公請人上門維修,剛好公公當日在家,就不肯開門。「這些情況很常見,不能勉強。」話雖如此,Sandy依然爭取時間,厚着臉皮隔着閘門問了不少細節。Sandy本職做社福工作,打開話匣子是她的強項,聽到街坊播粵曲就講唱歌,看見家庭照就能問到家庭狀況。「有時候,街坊未有心理準備讓陌生人入屋,我們就會在交談中問多一點家庭背景、他們的喜好,下次探訪時,就會有更多話題。」
兩年出動逾80次 深耕細作
許多基層或長者,家中有許多東西需要小修小補,政府的社福政策往往照顧不到,維修隊決定從小處入手。維修隊的工作分為兩個主要步驟,首先做家訪,評估對象需要,記下所需配件,接着就是安排上門維修,一個師傅加上兩三個義工一起出動。師傅的角色是維修,義工就是負責建立關係。「即使是修理一盞電燈都好,我們着眼在過程中建立關係,在聊天時向他們解釋政府政策,希望可以將街坊帶到『土家』,一起參與社區工作。」曾經受助的印度街坊加入了維修隊,不止負責維修也能幫忙翻譯;在「土家」教烏都語的Asfa,家中風扇也是由維修隊協助修理並裝上牆壁;本來是織織團義工的新移民婦女阿明,從維修隊得到一部合用的二手洗衣機。我在探訪時遇上的長者或基層個案,其實都有雪亮的眼睛。當義工進一步問到選民登記的時候,他們也分得清誰是建制誰是泛民,他們只是欠缺登記做選民的契機和動力。
無論居民是藍絲還是黃絲,只要對方真是有需要,維修隊都會幫忙。幾次出隊都遇上各式各樣的居民,有新移民、獨居長者、劏房戶、少數族裔等,簡單至幫忙檢查電錶和電費單、維修洗手盆,複雜至清理天台垃圾池以至修理洗衣機然後搬上六層樓──維修隊不止維修家電,也是在開展一場維修香港的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