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九月,秋風正盛,催淚彈擲在金鐘的柏油路上,為香港掀起了一場黃傘綻開的社會運動。
四年來,花開花落,千迴百轉,多少變改於我城上演。有人被囚,有人淡出,有人傘後感抑鬱不欲回望……,偏偏英國導演杜浩綸(Matthew Torne),2015年起花了三年時間,跟隨五位政治立場迴異的人,尋找雨傘運動在他們人生留過的痕跡。Life is a sum of all your choice,如果當年你恰好在道上吃過一記催淚彈,人生真的可以回復如常嗎?
第一次見Matthew,不是今天,其實是在2014年初。那時他為拍攝黃之鋒與馬雲祺(馬仔)的紀錄片《未夠秤》宣傳,很記得他高挑的身形,青澀的談吐,腼腆的笑容,談起在香港的生活,總是流露出一種熾熱,卻又帶點不好意思透露的熱愛。四年後,同樣約在灣仔Arts Centre見面,他看起來依舊老樣子,直至一起幽幽地遙望窗外的龍和道,深知
外面風光早已變得不一樣。
側寫傘後城市
今次拍的電影名叫《分域大道》,英文名字則是《Last Exit to Kai Tak》。要歸類,也算是一齣關於雨傘運動的電影或紀錄片。但偏偏傘運抗爭畫面寥寥可數。Matthew稱是故意的。「這不是傘運電影,不是以新聞報導方式,重記一次事發經過,甚至不會刻畫抗爭的來龍去脈。相反,它嘗試記錄雨傘運動對人的影響,各人傘後的心理狀態和去向,繼而側寫城市的氣氛(mood)。」所以電影中,時序總是非線性,絕少鏡頭前的訪問,很多內容也是由被拍者的碎碎唸組成。看時,不易一氣呵成,但真實感確實很重。
五種迴異的政治取態
此電影跟隨了活躍於社運的五人,黃之鋒、何韻詩、黃洋達、劉偉德、林淳軒。第一次看名單時,確實有點詫異,他們真的適合同場出現在一齣電影嗎?他們政治光譜之遼闊,還會以為外國人不懂民主派間的紛爭。Matthew又再答道,也是故意的。他想要多元的聲音,無論他認同或喜歡他們與否。「如果要拍希特拉,也不一定需要認同他吧?我只是拍一些我認為有趣的人,而我又認為他們能給予香港人一些啟示。」
於他眼中,每個角色都有他認為值得拍的地方,例如黃之鋒的堅韌,總是值得香港人參考。又例如黃洋達的鬧劇,以荒誕應對荒誕,他也認為娛樂性十足。五人之中,Matthew雖然聲稱沒有特別喜歡誰,但感覺上他是挺維護及同情林淳軒。
他點點頭說:「因為他很代表傘運後大多數的香港人,迷失。不知所措,為生計奔波,又不能移民離開。」鏡頭下的林淳軒,雨傘運動後,少了昔日的意氣風發,像個廢人,無力感很重。開初還疑惑為甚麼要拍這樣毫無亮點的一個人,但看畢電影後,茅塞頓開。傘運後,參與者的鬱結情緒無從抒發,往往想付出,但熱情又被生活磨平壓扁,只能漫無目的,跟着生活流,這何嘗不是我們每顆小螺絲每天的寫照嗎?
從啟德通往虛構的想像
此電影自2015年4月開始,一拍就三年。開初拍攝時,Matthew曾一度把電影work title稱作「Lionrock」。但後來改名為《Last Exit to Kai Tak》,(中文名不在此贅),原來在於一種通往無處的想像。「我發現,在香港人眼中,啟德並不只是舊機場,而是一種情緒上的連結,一種對美好時代的懷愐。它是虛構的,想像出來的,甚至已經不復存在。」他更形容,從太子道東駕車通往舊啟德,坡道還未拆掉,就像鬼魂一樣懸掛在半空。「想想,這其實根本是香港民主進程的狀態吧。」
此外,他在電影中還運用了大量航拍鏡頭,用鳥瞰角度,拍攝香港的道路系統。他指示航拍人員時,特別要求「不要摩天大廈,不要維港美景。」想拍出較為草根一面、較少看到的香港;另一方面,縱橫交錯的道路,是社會的隱喻,「在香港,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你們連結在一起,你是她的一部分。你要選你的路,而這些路會通向不同的方向及結果。」
念兹在兹於香港
Matthew雖是英國導演,作品又曾獲Netflix賞識,但他誠言,此電影旨在不是拍給關注我城的外國人看,而是致香港人的紀錄片。他希望協助香港人梳理思路,尋找去向,哪怕是點點微光,也要勇往直前。
「舊時拍《未夠秤》,那時反國教運動成功,大家對前路滿有盼望。但現在,氣氛大不同,沒有人知道該往何處去。」所以,他特意保留何韻詩角色。「最重要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一定是參選或當議員,而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發亮,像何韻詩,用唱歌去喚起關注。」Matthew的話看似老生常談,於此時此刻卻形同當頭棒喝。
近年香港人非常戀殖,但Matthew偏偏迷戀香港。自2003年起,他一直斷斷續續在香港生活。「好記得抵達香港不久,遇上零三七一大遊行,那時好震懾。」他喜歡港產片,吃點心,在牛津大學讀碩士時,論文又與香港政治有關。他拍攝舊作《未夠秤》時,曾經搬到深水埗住,為了更加了解尋常的香港人。「如果我住在文華東方酒店,就拍不到這種質感的電影。(笑)」他憶述,當時日年少氣盛,花光積蓄拍電影,唯一希望鏡頭曾經記錄時代。「我去過全世界很多地方,但真的找不到一個地方像香港。她像個pressure cooker,每個人緊密關連,但又如此有活力。」
傘運四周年,Matthew藉此機會,勉勵香港人不要放棄,繼續嘗試,就像電影中每個角色一樣,竭力為香港尋找出路。「人很容易掉進絕望的情緒,所以緊記,要捉緊讓你常存希望的地方。」去或留,移民與紮根,均是個人選擇,但他認為香港這地方有其獨特之處:「你可以離開,但香港不會離開你,她在我(你)身上有不能磨滅的印記,她經常和你在一起。」
「生於亂世,有種責任」
他的舊作《未夠秤》,用了何韻詩歌曲《艷光四射》一句「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作間場字幕。當時雨傘運動未發生,此句並不流行,他也未想過拍何韻詩。然而他就是有先見之明,把對這都市的熱愛,化成一份責任,繼續拍紀錄片,用他擅長的方法發聲。像電影中何韻詩所說,做自己是不會錯。如果這城市,有更多人敢於做自己,未來的天空,或能撥開雲霧。
《分域大道》(Last Exit to Kai Tak)
9月30日及10月1日三場放映會@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網上購票:putyourself.in (9月5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