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食物】化學食物的公義問題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化學食物】化學食物的公義問題

jd6a8958
jd6a8958

食品真相,好毒。最近,橄欖油又「出事」了。超巿貨架上,一些被視為健康食油的橄欖油,竟然含有致癌物、塑化劑、高毒性油脂氧化產物、殘餘農藥、防腐劑。不覺駭人聽聞嗎?望望案頭令人饞嘴的香口零食,薯片、魚仔餅、曲奇、夾心餅乾等等等等,亦含偏高的致癌物丙烯酰胺……

化學食物,無處不在。人要饜足口腹之欲,需要豁出去?還是決心當個精明消費者,購買每一件食品前,細讀它的食物標籤? 可是,若只避過選購所有標明含有E字頭編碼化學添加劑的產品,那只是較為安全而已。

食物標籤的原料成分,亦是食安法規下的監管物質。食安中心依據法規進行抽樣檢測時,會檢驗涵蓋在法規之內的成分,但法規之外的物質,則不會主動檢驗。所以,一些叫人出乎意料的添加劑或污染物,總在鬧出意外時才被發現,內地出現大頭嬰兒,因而揭發奶粉含三聚氰胺就是最佳例子。

換句話說,食品標籤不一定反映真實。

此專題裏,記者訪問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梁嘉聲教授,他在執教鞭前,曾任職政府化驗所與食安中心,負責為食物樣本作化驗分析。他的意見反映官方在食品監管上的思維模式:「如果你想什麼也無得吃,(食品監管)就嚴謹一點。外國進口食品,監管非常嚴,如果香港人想這樣,無嘢好食。一定要計算人的可承受風險,不可能零,只能看適當保護水平(Appropriate level of protection)。」

香港的糧食自給率低,面對土地供應問題、高昂租金,本地農業、食品廠房的營運艱難,所以,要確保食物供應,只好讓佔所有食品九成的外地食品進口香港。市民不得不接受,那些化學食品符合「安全劑量」,而且可以「安心享用」。

今天,劣食驅良食,化學粉末大行其道,原味消失,味蕾失效。窮人選擇抵食夾大件兼味道「豐富」的精製食物;富人在吃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藜麥、bread fruit、椰子等潮流健康食品。

食物問題,也是公義問題。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