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關注食物安全,你大多會關注食物標籤,而當你愈關注食物標籤,你可能愈會困惑:究竟世界上還有多少食物真正信得過?以前的人,重點是搵食物,今天我們要找的,不止是食物,而是好食物。好食物何處尋,成了每一個現代人不能逃避的重要課題。
喜居:我們自己去找好食物
當大型超市貨架的上架費愈來愈高,小規模的好產品就變得愈來愈難進入主流市場。這家小店,正是為了那些「被遺棄」的好食物而提供安身之所。
喜居生活是一家雜貨店,賣日常生活必需食品,如白米糙米雜穀米、橄欖油椰子油、海鹽黑糖胡椒、豆腐豆漿、意粉麵條和乾果雜糧。貨品,貴精不貴多,怎樣選貨大有學問,當中,查看食品標籤原來是重要一環。
發現標籤與內容未必一致
店長王文靜只要隨意取來一件貨品,都能道來產品背後的故事。「比如,常見的金針是啡色、軟身,還能打結,但沒有幾多人見過它的真身,這百合花品種的金針,樣子又乾又黃,且碎碎短短,生吃也可,味道其實不酸,市面普遍認知的金針,只是因為人為地加入了阿硫酸鹽而變酸。」又如一樽腰果醬,因為沒有添加劑,油會浮面,永遠像拌不勻一樣。還有發酵食品,其實不怕過期,微生物令食物更軟、更香。
香港九成食物來自進口,該店的入貨原則卻是本地優先,找不到本土生產的,就找亞洲地區,再沒有才到歐美。
本地生產較容易接觸到生產者,也較容易了解供應商是否可靠,至於外地供應,他們為確保食品沒問題,有時甚至不惜前往當地親自視察。
「揀貨,先要供應商給我們標籤成分,看看是否合理。例如成分的排序古怪,會跟進一下。因為有時成分太不合理,可能顯示標籤是杜撰的或者產品本身很可疑。」例如有些標榜天然無添加,成分標籤卻列出大量添加劑;或有強調天然的energy bar,查看標籤成分,原來含棕櫚油,那並不合乎天然環保原則;又好像一些產品保存期較長, 他們會問問製作技術如何。「透過問問題,也學識好多,接觸愈多產品,便會發現標籤法的監管其實並不嚴謹。」
賣食物有原則
有所為有所不為
該店的幕後老闆來自不同行業,有從事飲食、設計、賣茶葉和生果入口等,更有耕種導師作顧問。而其中一位老闆曾修讀營養學,有豐富的知識為產品cross check。 如早前流行布緯療法(Budwig Diet),食材是茅屋芝士和冷壓初榨亞麻籽油,在健康產品店賣得成行成市,但查看醫療網站,了解所有資訊源頭,發現不是聲稱的可以預防或治療癌症,他們就沒有入貨。「不是聲稱健康的產品,我們就會入貨,或如維他命或保健產品,會賺好多,但我們不賣,這是原則。」
決定進口貨品後,每個當地產品標籤,要先full check,並貼上符合香港法例的食物標籤。「可拿豁免不落label,但每月付豁免費用,也要交sales report。做標籤也是一個技巧,要trial and error,如跟食環署人員交涉,確保沒有出錯,會分別問三位人員取得答案。因為曾經試過,食環署起初說我們的標籤做得對,後來又說我們做錯。最後做好了,就自行印刷標籤,貼上產品上。」
香港標籤規定未盡完善
營養標籤的格式和字眼要求很嚴謹。例如台灣用公克,香港則用克;台灣沒列明糖
分,香港則需要,做標籤時需額外做化驗;還有一些產品要列明致敏源等,手續繁複。「香港市場太細,政府標奇立異定下一個標籤準則,外國生產商不會特別去做,自然會篩走一些好產品。其實香港跟隨中國的標籤準則也可,中國市場大,外國願意特別去做,但政府不聽業界意見,不理香港人選擇多不多。他們定下的法則,不是站在香港人的健康和利益出發,只是方便做事,只是不希望出現大新聞。
「進口產品,大路的不難做,因人人也賣, 成本可攤分開。好像我們入一樽豉油,怎可能跟李錦記比?如果你要我選,有些是齊標籤,但有添加劑,質素沒那麼好,來自大財團;我寧願要沒標籤,但質素好的產品。」
解決標籤的問題,他們會用盡方法。「我們賣得幾多?所以從零售角度(不是代理),那些乾貨,我會接受沒有標籤。只因從不想客人沒選擇。有可能被投訴,但不介意冒這些風險。」
「良食關注組」:
為什麼看了標籤也沒用
鄺易行和丈夫一家兩口, 吃得很「講究」,超市的包裝食品幾乎全都不買,除非是原始未經精製加工的,如油、鹽,「那出錯機會較少」。她說麵包也可自己做,不麻煩的;亦嫌添加顏色和生果味道的乳酪不好,「要好味,其實吃時加些蘋果和藍莓便可。」
她嗜好行街市,別看她外表師奶,其實擁有香港大學生化系博士銜頭,因痛恨政府沒有為市民健康設想,2007年成立「良食關注組」,辦講座,推政策,曾成功爭取政府在營養標籤方案中加入反式脂肪含量一欄。她撰寫《看懂食物標籤》一書,教讀者看懂包裝背後的成分,不過,她還是說:「精製食物應少吃,所以看標籤是沒有用的。」
認識不良食物
背後的諸種罪惡
但是,政府不是說,食品添加劑若不超過「安全劑量」,便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
「政府不用為你的健康負責任,說添加劑可『更有效地保持食物的質素或穩定性』,而且沒有毒性,那麼食物又何須監控?」她說,所謂食品科技,其實是由改良品種(基因改造)、研發添加劑和改變消毒過程組成,每一個步驟,主要目的是減低生產成本。「黑心食物的添加十分innovative,是測唔到的,亦沒太多人會檢驗標籤以外的物質。」
鄺易行嘆了口氣,說過去幾年着力教育工作,有時會好氣餒,因為食物市場灌輸一套扭曲的價值觀,已根深蒂固。好像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食品生產商利用了科學家研發的氫化油脂技術,將油氫化,製成半固體油脂。好處是油變得穩定,非常適合用作食品加工,但這技術也同時製造了反式脂肪,我們就這樣食用了四十年,近年,才有大量科研數據指出反式脂肪的害處。
「難在政策上着力,因為往往要到死人先做到。做食物測試,很貴,獨立組織沒經費做不到。無錢,若向政府申請資助,好多話就不能直說。
「你看,下了不同添加劑的食物,可保存十年一樣好味,不覺得奇怪?再看超市內的芝士像膠片,好少買到一塊沒精製的;日本超市更可怕,食物是紅紅綠綠的。」她指出,香港食品不是最壞,最壞是美國肉類,因為美國用好低廉的factory farming去生產雞隻,一個農場八十萬隻雞,每隻雞只有小量活動空間,根本轉唔到身,而且燒了牠們的嘴,不想牠們啄傷自己,又不讓牠們睡覺,開大音樂和射燈,雞長時間焦慮就食得多,但所有動物一緊張就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及毒素,這會損害肉質和營養。
「大陸行緊factory farming的方向,再加上黑心食物,大陸製食品你諗多幾次先好食。」
嬰兒奶粉,更不能掉以輕心。如許多奶粉標示有omega 3,又聲稱能增強腦部發育,在外地,政府鼓勵食母乳,所以不准奶粉有這些宣傳語句,但香港政府無監管。「母親生產後一星期的母乳叫初乳,對嬰兒免疫力和腸胃系統一生受用,沒有奶粉比得上,但私家醫院孩子未出生已問你揀邊隻奶粉, BB食奶粉好易腸胃敏感,就叫你幫襯它買防敏感奶粉。」
健康飲食是要花力氣的
她說,當初成立關注組,是因為看見市面許多生產商太不負責任。「排毒產品聲稱吃了會大便暢順,上埋電視。好多人中招,信以為真,服食後腸道不蠕動。政府又不出聲。」她專研分子免疫學,有這方面的知識,便透過網
站和講座教育市民,講解腸道如何運作,說明飲食不均衡、亂服抗生素、壓力大休息少,才是便秘和體內積聚毒素的元兇。
「樣樣都扭曲了,現在好擔心一些聲稱有提神作用的energy drink ,咖啡因成分很高,近年在學童間成為流行飲品。但在外國,有孩子喝得太多導致死亡。」
她說,「良食關注組」曾着力推廣「香港人吃香港食物」,教導大眾欣賞本地生產的肉類,倡議每個街市要有本地生產的肉檔。「一為個人健康、美食和消費權益,二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環境,三為維持一個完整的香港食物生產體系。」
她曾跟丈夫坐下來,研究如何改變飲食習慣。「他在長沙灣上班,食肆選擇不多,午餐便要帶飯。方法是,一個星期煮一次雜穀飯,放雪櫃,每天再弄一味菜。營養不用擔心,香港人很少不夠營養。晚上只吃生果和蔬菜,再吃魚,喝湯連湯渣,有機之餘,可以大大避免吃下添加食物。「買菜煮飯好重要,好多人,以為求其吃
便可。健康跟儲錢一樣,不是天掉下來,健康是要花氣力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