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故事還沒有結束 伊斯蘭國兩年之後

2014年6月,伊斯蘭國(ISIS)成功攻佔伊拉克約二百萬人居住的第二大城市─摩蘇爾,並宣告「哈里發」(編按:原指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後指伊斯蘭宗教與世俗的最高統治者)重新歸位,統治相當於英國面積的領土,控制大概一千萬人口,該國主要由叙利亞及伊拉克的遜尼派回教徒組成。

財政預算 揭示玄機

兩年後,伊斯蘭國已顯示出世界上所有原生國(proto-state)的明確特徵。該國控制住位於叙利亞及伊拉克兩邊的領土。不過,戰火頻仍,IS對抗鄰國軍事力量之餘,遭到約六十個國家組成的國際聯盟轟炸,正疲於奔命。

伊斯蘭國的原型,來自中世紀的「伊斯蘭國」,故以此自稱,不過,其名稱亦曾多次改變:2006年到2013年,最初稱為「伊拉克伊斯蘭國」,後來改稱「伊斯蘭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即ISIS),到了2014年6月,稱為「哈里發國」(État de Califat)。

從那一天開始到撤出之時,伊斯蘭國於控制區內,利用了伊拉克和叙利亞留下的一切舊有設施。ISIS保留了一個電台,以及另一個於網絡發布的電視台。政治架構由十六個政府部門以及多個行政機關組成,每個機關之上,各設一名大臣和國務卿。前者常伴哈里發左右,後者負責執行具體事務。通過他們發布的財務狀況以及武裝行動的詳情,可以梳理出2014至2016年間,伊斯蘭國的微妙轉變。

油價大跌 岌岌可危

經濟計劃方面,伊斯蘭國的年預算約20億美元。2014年,單單石油輸出就支撐超過一半的財政預算(10.95億美元)。2015年,情況出現劇變,根據紀錄,其財政預算下降了約百分之二十五。由於石油收益下跌幅度相當大,2016年預算同樣下降。這下跌趨勢,第一是因為聯軍瞄準當地石油設施和運輸路徑實施空襲,第二是全球原油價格大跌。

生財工具自由滑落,導致伊斯蘭國財務受困,不得不在其他所有領域進行策略調整,例如削減士兵薪酬,提高公用服務收費,以及巧立名目徵收稅款。具體而言,2015年9月,士兵每月薪金就由400美元降至300美元,而電費就加價三成,還有增加銷售稅。

為了令人民接受新稅項,伊斯蘭國通過宗教手段來使一切看起來正當。IS不得不收集來自天課(按:伊斯蘭五功之一的義務捐獻)以及自願捐獻(sadaqah)的收益,這些「政府稅項」大約佔當地居民收入的百分之二點五到十。

軍事不振 損失三分一領土

2016年初,伊斯蘭國不但嚴厲收緊財政計劃,而且和2014年相比,損失了近三分一的領土,可見在軍事上遇到極大挫折。儘管如此,伊斯蘭國的影響力歸根於「哈里發主義(califatisme)」這種意識形態持續在全球各地遍地開花。「哈里發主義」來自哈里發(calife),意指遜尼派穆斯林的最高宗教領袖和世俗的最高統治者。1924年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最後一個哈里發退位之前,穆斯林長久以來都有哈里發。在一段頗長時間,許多政治武裝組織打着恢復哈里發的旗號,在世界各地到處展開活動。然而,伊斯蘭國獨特之處在於,這是第一個管有實則領土,正式宣稱重設哈里發的成功例子—儘管其他穆斯林教徒並不承認。

哈里發主義沒有其他具體政治取向,作為意識形態,於穆斯林世界迅速傳播。伊斯蘭國呼籲穆斯林團結一致,卻吊詭地包含了兩個水火不容的主張:一方面主張以聯邦制形式(fédéraliste)成立「伊斯蘭合眾國」(Étatsunis Islamiques);另一方面又不排除實行邦聯制(confédéraliste),最終成立一個「伊斯蘭聯合國」(Union islamique)。前者由巴格達迪(Al-Baghdadi)─現今IS的首領率領,靈感取自美國;後者則為副哈里發帶領,以歐盟的建立為原型。然而,兩者均帶有帝國色彩,國家的建立意味着地域、政治、靈性的大一統,或者三者同步的大一統。

國可滅 願景不滅

因為西亞國家從來沒有提出過聯邦政治藍圖的設想,所以哈里發主義才有機會快速發展。年輕一輩,即未來的接班人,質疑伊斯蘭地區為何不能設立「經濟共同體」或「金融共同體」,甚至設立統一的最高權力機關。未來,這種情形可以誘發最壞的可能性,實在無法不令人恐懼。我們必須明白,即使伊斯蘭國敗北,消失無蹤,伊斯蘭大一統的夢並不會朝夕瓦解。換言之,未來數十年間,國際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與其說是恐怖主義,不如說是新一代穆斯林經歷幾個世代尋求身份認同、追求繁榮昌盛統一政治實體的強烈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