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癌症,不少患者以為即時接受手術治療切除腫瘤,便得以存活,甚至治癒。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饒家棟醫學博士(Stanley)另有看法,認為病人甫知道患癌,別急着立即治療,接受「跨專科會診」(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先了解病患的進展實情,更有助及早找到最適切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強大專科醫護團隊作後盾
跨專科會診是由不同專科領域的醫護人員組成的一支強大團隊。以治理癌症為例,完善的MDT團隊成員涵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外科專科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和病理科專科醫生,還有臨床心理學家、藥劑師、營養師、紓緩治療專科醫護人員、專科護士及醫學研究組人員等成員參與其中。從檢查、確診到治療,他們會進行正式會議討論個案,共同評估及分析病人的狀況,目的是為病人度身訂造一個最適切和整合的治療策略,提升治療成功率,也在治療前後,給予病人支持。
其實MDT在香港已實行多年,但卻很少人知道。曾在英國執業多年,五年前回流香港行醫的Stanley表示:「香港的整體醫生人數少,病人卻太多,因此腫瘤科MDT會選擇一些特別或病情較棘手的個案來討論,其制度性質與外國的略有不同。此外,英國的MDT會議一般均有專科護士列席,代病人表達治療意願;在法國,病人更可以參與會議。這兩方面,香港暫時還未做到,而且會診成員大多數是醫生,欠缺支援隊伍的參與。」
醫院開展MDT服務,龐大的人力是重要因素。相對公營醫院,私營醫院在推動MDT服務發展上較具優勢。Stanley指出:「現時私家醫院為病人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醫生與各部門在工作上有很好的協調溝通,當會診病人後,不同專科的醫生便聚首討論病人的情況及治療進展,而病人在下次覆診時就可以全面了解到病況發展和治療方案,整個流程接近外國的MDT機制。因此在香港,私家醫院發展MDT會較有優勢。」
縮短治療等待時間
以往病人需要分別面見不同的專科醫生,在來回轉介的過程中,不但奔波,而且耗費時間和精力。接受跨專科會診的病人,在一次會診中,便可接受不同專科的醫學專家諮詢、診斷和治療。Stanley解釋:「醫生初次面診病人後,會安排掃描、抽針、外科檢查等,是為確定患者的癌症類別、期數,這已是跨部門性質的工作。有了MDT,各部門便可緊密配合,讓不同的專科醫生一起討論及交流個案進展,在會議中可作出斷症決定,同時為病人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甚至安排往後治療的具體日期,從而縮短了治療等待時間,讓病人盡快得到適切的治療。」
提升腫瘤病人存活率
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多名專科醫護人員的綜合意見,對所接受的治療會更有信心。Stanley指澳洲一項醫學研究發現,通過MDT決定治療方案的病例,相比一般診症治療,病人的存活率是較高。2015年,當地醫學機構對586名複雜性癌症前期患者進行一項與MDT相關的觀察性研究,結果顯示接受MDT治療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為63.1%,存活期中位數為16個月,而接受一般診療的患者存活率則為48.2%。
他談及印象深刻的MDT病例:「有個年輕病人來會診,檢查後發現直腸有一個腫瘤,肝臟內有一個陰影,斷症為第四期腸癌。一般來說,第四期癌症都會採用紓緩性的治療,如使用較進取的療法,是有可能讓病人的生命延長,甚至有機會不再復發。治療方案是先通過電療盡快使腸腫瘤縮小,接着以化療縮小肝腫瘤,然後進行手術切除兩個腫瘤,手術後還要接受化療。從斷症開始,我們已預計四個月後便要進行手術,所以整個治療過程是需要各部門的緊密協調,如果沒有MDT,根本做不到!」這個案病人治療至今四年沒復發,得以存活,全因醫護團隊能把握最佳的治療時間。
另一病例分享,是一位肺癌病人已試過現有的治療方法,仍沒法改善病情,已到只能接受紓緩性治療的階段。然而在MDT討論病情的過程中,醫學研究組人員提出有合適的臨床試驗可讓這位病人參與。於是,病人參與了,並幸獲新藥物治療,因而幫助控制病情,延長了兩年壽命。
提升醫生斷症信心
除了病人,MDT對醫生也有裨益。Stanley直言不同專科的醫生透過交流,能夠互補不足,增長醫學知識。而且團隊的緊密合作,能加強醫生與醫生之間,以及與其他部門的溝通。「對斷症準確性及制定治療方案的信心也愈來愈高,這對病人來說都有好處。」
癌症患者各人的狀況及需要都不一樣。接受哪種治療方法才對?該於什麼時候接受什麼治療?往後的工作和生活應怎樣安排?跨專科會診提供的整合式治療方案,可讓患者及其家人有心理準備,提早安排;並且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患者能及早得到最適切及針對性的治療,更有信心跨越抗癌路的高山低谷。
(資料由客戶提供)